“这很正常,体操、跳水和游泳等项目,不也是吃‘青春饭’吗?”刘源坦言,“如果只是闷头打游戏,不思考不学习,不积累资源,等到退役时,就相当于废物。”
许多竞技体育项目,都面临退役后的转型问题。
当教练、领队或经理
在相亲节目里,心动女生问张宁:“如果你不再打职业比赛,如何规划未来?”他回答:“去游戏公司发展,或做教练、领队和经理,培养职业团队,还可以和赞助商合作推广比赛。”
张宁所在战队的领队彭立,就从职业选手转向了中层管理岗位。他在一两年内计划结婚,到时候可能会离开电子竞技行业,另谋出路。
刘源无疑是转型成功的典型代表。他打了3年职业比赛后,去了一家国际知名游戏公司,做市场营销,一年后转做更感兴趣的职业经理人,管理和培养年轻的电子竞技职业团队。
转做电子竞技解说员
一些职业选手转投解说界,大获成功,收入甚至赶超了以往当运动员的水平。
在这个关注度约等于收入的年代,职业高手只能藏在虚拟游戏人物身后,当幕后英雄。解说员则因为频频在台前发声、亮相,更容易累积粉丝,活得比选手滋润。
解说有更多时间去宣传自己,而职业选手既没有时间,往往也不擅长此道。当然,拥有很强游戏实力的选手,要想成功转做解说员,必须具备良好口才、自我包装等更多综合能力。
开网店专卖延伸产品
电子竞技世界亚军郭斌开了一家数码专营店;知名解说海涛的淘宝店月入几十万元;开网店最成功的例子,当属DOTA届曾经的职业高手伍声。
他23岁便早早退役,转战商场,凭借出众的商业头脑,开多家淘宝店,卖衣服、鞋子、零食和游戏外设,吸引万千粉丝前来光顾,去年总销售额高达1400万元。
借助名气,让粉丝心甘情愿掏钱,把个人品牌转为实打实的钞票,这就是伍声转型成功的秘诀。
本报记者 曹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