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孟凯帝之外,罗马美术学院院长季拉尔多·罗·鲁索、意大利著名艺术家柯科钦斯基都盛装出席展览开幕式,意大利的收藏家、汉学家、学者、当地媒体记者也闻风而至。
中国艺术 红遍全场
陈妍音的《1949新中国少先队员》摆放在了展览入口,描述了中国特定时期的希望和期待,15个现实主义风格的少先队员白色“全家福”拉开展览序幕。进入展厅后,来自上海油雕院的中国艺术家代表肖谷、杨冬白、袁侃成了场内红人,作品受到了意大利观众的追捧。
【杨冬白雕塑系列】 《烟云供养》表现心中的山水、烟云,倒映出自然一体、至幻至真的境界,描写的是意念中的气和韵的关系。这种东方美学的心得,可参可悟,就是很难翻译明白。但是,很多意大利观众在杨冬白的作品前停留许久,并询问他的作品灵感从何而来。杨冬白站在雕塑前与参观者开玩笑,这些像不像罗马城里的松树?有观众调侃杨冬白,他这一解释,非常入乡随俗了。(“入乡随俗”直译为:do as Romans do跟着罗马人做一样的事)。氤氲缠绕的境界让人久久驻足。
【袁侃雕塑系列】 曾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意大利语的可大丽(Loretta Cortones)等参观者在索要青年艺术家袁侃的签名之后,还要求袁侃解释雕塑背后的寓意: 《打渔杀家》《东郭和狼》《达摩面壁》《钟馗啖鬼》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奇故事,让意大利的观众们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借用雕塑和油画这两种源自西方的艺术形式,表达东方哲学,当地观众带去了最新鲜的艺术观感。
艺术和美 联想永恒
鲁索院长认为,通过参观这场展览,发现中国的当代艺术的创新势头不容小视,吸引观众的细节、让人浮想联翩的造型、非常鲜明的艺术个性。这批来意的作品,手法老练,和观念结合得很好。光从技法上看,很难和西方的当代艺术家分出高下,而东方式的艺术思考,又赋予了作品特有的魅力。他的最爱是青年艺术家石至莹的油画作品《千佛石刻》(见上图),他说用绘画让古代穿越千年时空,让人联想起了永恒。“艺术和美是永恒的,就像罗马城一样。” 特派记者 乐梦融
(本报罗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