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教育国际化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洋排名”正在堂而皇之地影响着中国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心态。但各色排名对教育质量尤其是办学特色的提升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至少,业内人士的看法也是忧多于喜。
各色榜单火热出炉
随着今晨“2013年全球商学院EMBA百强榜”的公布,有关高校排名的话题再度进入公众视野。
仅以最近半年来见诸媒体的排行榜来看,令人目不暇接。先是5月初全球教育界颇具影响力的“QS世界大学学科年度排名”揭晓,令中国教育界为之鼓舞——越来越多的中国内地大学专业排名开始跃居世界前列。一个月后,“QS亚洲高校排名”登场,据说,同样欣喜的是“中国内地已缩小了与日本的差距,有望取代后者成为该地区高等教育的主导力量”。
到了8月中旬,我国研制的一份最新“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再次传递出了中国高校国际学术地位上升的信息。而到了9月份,“QS世界大学最新排名”火热出炉,沪上的顶级高校又有了大踏步前进。
(下转A5版)
(上接第1版)
数据虽好评价不高
全球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加剧,给了各种“国际榜单”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创设了极大空间。近日,在国内一些留学机构的网站上,甚至还出现了“2014世界大学排名”。有人戏称,这与当下国内有些滑头商家在食品包装上打上“早产”日期的做法如出一辙。
上海某高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过分看重排名,往往把不少大学的书记和校长们搞得灰溜溜抬不起头来,然而,真正对学校发展有利的、对学生培养有用的,却不是这些榜单所能起到作用的。比如,国内某研究机构曾公布过一项全国高校毕业生“非失业率”排名。然而,“非失业率”却是个很难调查清楚的“伪概念”,大学生毕业后失业,可能是因为喜欢在家“啃老”,也可能是因为准备出国、准备考研、准备创业甚至准备嫁人,如果真把“非失业率”当成学校的成就而四外炫耀,那就很可能要贻笑大方了。
“围绕排行榜指标办学是很容易的,而且,这也是我国高校拿手的。”教育时评专家熊丙奇说,在这样的导向下,大学的办学越来越功利,这也是造成现在大学的各种外在数据越来越好看,可公众对大学的评价却越来越低的重要原因之一。
“洋排名”也会有“水货”
如果说,高校层出不穷的国际榜单还是少数大学的自娱自乐、自拉自唱,那么,“洋排名”向基础教育延伸,并在学生家长心中激起阵阵涟漪的苗头,则更值得我们高度警醒。
近日,美国华盛顿的“中国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大陆500所最佳小学排名榜单”,上海49所学校上榜。尽管榜单自称以“师资水平”“环境与设施”“初中升学率”“大学升学率(国内)”“大学留学率”等指标为排名依据,但业内专家一看便知这是“水货”。仅以“大学升学率”为例,目前在中国大陆,不要说小学,就是初中,也没有一所学校能够提供如此完备的毕业生跟踪数据。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卫对此表示,各国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办学体制不同,很难做过细的横向比较,更别说以国外“排名口径”来套中国学校了。如美国基础教育,就特别提倡学校的多元化、多样性,甚至希望培养的学生能多一点“歧义”,这样的排名标准,显然是不适合中国学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