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强是当今武林中心意六合拳和太极拳的正宗嫡系传人。今年7月,张克强受邀前往美国,讲述中华武术文化,同时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25届世界国术锦标赛。张克强先生从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摘得拳术冠军和太极剑项目银牌。
刀剑少年
张克强先生出生于1955年的上海浦东杨园镇踊跃村,当然今天这里已经划为高东地界。
张先生早期的习武岁月却恰恰仍是刀光剑影的武林旧事。
百多年的民族存亡危机,使得旧时武林各个门派摒弃己见汇聚前线,上海首当其冲成为众多高手的落脚点,自此各种武林掌故和江湖传奇就在民间得以流传。张先生至今对儿时村里老人讲述的一则掌故深信不疑——踊跃村隔壁海家宅有户蔡姓人家,民国时于外滩金陵路那边开了家饭店,某天有两名食客不知为何争吵不休甚至扔筷子砸饭碗,一阵杯碟碎片乱飞后,所有客人都吓跑了——除了一位老板的海家宅亲戚。眼看有那么几根不长眼的筷子要戳到他面门了,说时迟那时快,这位倒霉遇上打架的亲戚稳坐不动,笃悠悠伸手往空中一夹,那些不老实的筷子全被其两根手指夹住!
那户蔡姓人家,据传最早落户浦东的祖先原本就是山东一位武术名家,后来才成为杨园镇方圆几十里内有名的武林世家;而这个海家宅,后来也就成了浦东的武林之乡。及至张克强年幼时,村里老人一讲精忠岳飞、水浒英雄,总会把海家宅拳师相提并论。久而久之,张克强自童年起就开始向往神奇的武功,传奇的江湖。
其时踊跃村和海家宅相邻,村里孩子都在同一家小学内读书。或许是尚武之心浓烈,或许是孩子心性,偶尔一件小事,张克强和小伙伴打了一架。可惜张先生是打输的那方,不服气的他决定去海家宅拜师学艺。从此踏上江湖。
名声大震
平心而论,张克强在武艺方面极有天赋,特别是初中毕业学到心意六合拳后。
心意六合拳是从明末清初战场格斗技术中脱胎而来,因首要目的为杀伤、格斗和对抗,当年盛传旧上海。张克强学习心意六合拳过程非常艰苦,整整5年,他每周两次,下午3时出发,从杨园镇骑2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人民广场练拳,练到晚上10时后再骑车回家休息。
不过,张克强自认能坚持学习心意六合拳,大半功劳要归于“环境所逼”。上世纪70年代动荡不安,拳师之间互相踢馆极为常见。而心意六合拳因习练者众多,门派纷呈,门户之见极重。张克强练拳出名后,不仅常常代师授艺,还要代表师门与其他门派经常“切磋”武功。一来二去,名声大震。
在最新整理的《心意六合拳述真》一书中,他回忆当时场景:“各门拳派不和,几乎刀枪相见,暗器横飞,鸡犬不宁,危机四起。”
有道是“有危才有机”,由于随时处于刀光剑影之中,张克强练武的决心空前强大。1973年,经上海蒋洪兴老师推荐,张克强先生拜著名回族武术家陶子鸿先生习练心意六合拳。
“拜在陶老师门下,我的武艺才算真正入了门。”心意六合拳的特性注定习练者必须重视技击之道,很容易养成习练者好勇斗狠、快意恩仇的性格。但心意六合拳的本质是内家拳,一味打斗绝对不可能成就高深武功。张先生极为感谢陶子鸿师父,这不仅是因为陶老师让他理解了内家拳“重意不重形”的要诀,也是因为这位老师,让他悟到了武术的真谛,为他开启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武术文化的新世界。
以武入道
往事如烟。
今天我所认得的张克强,早已过了热血青年期。已是武林界名人的他,不仅仅是上海市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武术教官,还是上海鉴泉太极拳社理事、中国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高段位七段、国际散打八段、世界搏击协会中国总部副主席。不过我几次见他,这些称号都好像和他没什么关系,每次他都是一件深色T恤,一双黑布鞋,端坐在茶几前,慢条斯理摆弄功夫茶,一副深得太极养气之道模样。只是在提到武术的时候,他滔滔不绝引经据典的讲解,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堪比艺术的比划,一如武林中人至今称呼他的外号——“张三疯”。
张克强早在大学时代就开始习练太极拳,这一点很多人至今都不是很能理解。心意六合拳刚猛爆烈,讲究先发制人;太极拳绵柔随性,讲究后发制人。两种拳虽然同属内家拳,但一动一静泾渭分明,算是截然相反的拳术。但近50个春秋,张克强坚持两种拳同时习练。
“其实内家拳的本质都是一样的。”张克强对于自己获得武疯子的外号并不在意甚至还略有点得意,在他看来,自己修炼两门功法一点都不矛盾,因为两种拳虽然表象不同,但拳理拳义的根,都来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弘扬国术精髓,恰恰是他当年悟道后一心一意要走的武林大道。
无论是心意六合拳还是太极拳,都有技击和养生功效。张先生除习练吴式太极拳外,他还有另外两位太极拳老师,一位是李氏太极拳的嫡系传人,于养生之道独有心得;另一位是叶式太极拳的嫡系传人,于技击之道浸润颇深。而从历史上看,无论太极还是心意六合拳名家,都比较长寿。
宝贵遗产
“武术产生于古代,目的就是杀人。但为了获得强大的杀伤力,很多习练者往往不惜损伤自身经脉,所以练到后来都有暗伤。及至今天,中华武术蜚声中外,但世人较多注意的仍是独特的技击方面。太极拳虽然日渐重视养生健身之功效,但也很少有人体会内家拳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在张克强看来,内家拳本质上,技击能力、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等作用皆是在修炼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也就是所谓“道法自然”、“以武入道”。而这一点,恰恰是当今中华武林最宝贵的遗产。
他说,道家学说对心意六合拳和太极拳的理论形成影响巨大。道家讲究一念之觉,通过修心修性,将整体心力集中于一点之上,忽然一念顿悟,达致精、气、神之中和,便能洞察一切。实际上,无论是道家、儒家、释家……中华传统文化各门各派皆强调“修心”。儒家讲真心诚意;佛家讲明心见性;道家讲炼心养命,皆是从“心”上着手谈修炼。
而在传统文化中,公认“心”是难以修炼的,只有通过修炼“意”,从而达到修炼“心”的作用。延伸到武术层面,“意”与“心”就是能否一窥武学真正的堂奥,直至最后达至成功的关键。
采访中,我很好奇地问张克强他在练拳过程中有没有过顿悟。
没想到,他很肯定地回答:“有。”
虽然很难用言语描述那一刹那顿悟的情景,但张克强还是坚持认为,懂得修炼内功心法,掌握内家拳奥秘之真谛,才不至于舍本逐末。而唯有深层次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掌握其真正修心修性之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内家拳养生健身的功效。他说这也是《中庸》所说的“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的道理。
为着这一个目标,张克强说他的未来将坚定地走弘扬国术文化的道路,不仅要在国内重塑内家拳奥义,还要在国际上为中华武术文化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