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中服役的海军
哈里斯是美国海军军衔最高的日裔将领。1956年,哈里斯出生在日本第一军港横须贺,父亲是驻日美国海军的一名军士长,母亲则是日本人。2岁时,哈里斯随家人回到美国。之后,他在田纳西州和佛罗里达州长大,并在当地公立学校上学。也许是受父亲影响,哈里斯中学毕业后便报考了安纳波利斯的海军军官学院,1978年毕业后经培训合格,成为一名海军岸基航空兵军官,分配到第40反潜巡逻机中队,其基地是缅因州布伦瑞克海军航空站。
与真正在舰船上服役的父亲不同,哈里斯的海军生涯大部分在空中度过。美国海军网站称,哈里斯的飞行时间达到4400小时,包括超过400小时的战斗飞行。作为P-3C“猎户座”反潜巡逻机的机长,他长年往返于大西洋和地中海,是冷战期间美国和北约追踪苏联潜艇的执行者。不过要在茫茫大海里找到潜艇,其概率不比中彩票头奖更高,因此,反潜机的海上搜索过程是极为枯燥的。事实上,在高科技搜索设备高度发达的今天,目视观察仍是反潜作战的重要方法。训练有素的观察员能用肉眼观察到潜艇漏油、漏气、排出杂物、航行尾流等“迹象”。
为了让自己的机组练就“火眼金睛”,哈里斯的一些做法甚至让战友感到不通情理。据称,在一次搜索任务中,哈里斯故意关闭一台发动机,以便节约油料,延长续航时间,并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盘旋在目标水域上空60米处,不时投放声呐浮标,操作员们则埋头于显示屏上的点点线线,试图从中找出潜艇航迹。由于机舱内潮湿闷热,许多操作员干脆脱下笨重的飞行服,只穿T恤工作,而哈里斯却不为所动,仍穿戴整齐地驾驶飞机……
多次对利比亚作战
在哈里斯的从军生涯中,大部分参战履历发生在中近东地区。除了上述追踪潜艇的“例行公事”外,哈里斯及其团队还参加了1986年配合“萨拉托加”号航母战斗群打击利比亚的行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已是第4反潜巡逻机中队指挥官的哈里斯奉命率部进驻巴林,负责保护波斯湾航运畅通,并协调多国部队海空联合作战。
2002年,哈里斯调任驻巴林的美国海军第五舰队助理参谋长,是后来规划和组织海军参与伊拉克战争的核心人员。2011年,哈里斯被指定为北约联合部队海上行动指挥官,牵头发起了“奥德赛黎明”军事行动,武装干涉利比亚内战,为华盛顿推翻卡扎菲政权立下汗马功劳。
由此看来,白宫和五角大楼选择哈里斯出任太平洋舰队司令,至少在工作成绩和业务能力方面是可以“服众”的。
延续前任既定立场
尽管多年身处其他战区,但哈里斯的研究生学习方向就是东亚安全。从已有的信息看,哈里斯上任后,首先要保持太平洋舰队工作的连续性,不会对前任黑尼海军上将建立的工作框架做大的改动,与美军其他军种和美国盟友的合作也依然照旧。不过,就在哈里斯上任前后,美国海军与五角大楼、国会的预算矛盾闹得不可开交。一方面,华盛顿大叫“亚太再平衡”,强调其在该地区的霸主地位不容挑战,并试图以太平洋舰队作为战略支柱。另一方面,财力窘迫令投往亚太方向的军事资源比政客承诺的少得多。在哈里斯及其领导的太平洋舰队眼里,虽然坐拥180多艘主力舰船、1100架飞机和12.5万名官兵,可是想要在亚太安全事务方面维持冷战时代“我行我素”的行事风格已有点力不从心,必须寻求地区强国和盟友的合作。一些军事观察家表示,从1907年美军太平洋舰队组建至今,其司令换了61任(包括哈里斯),但日裔将军出任这一军内要职尚属首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美国借此强化美日同盟关系。
分析人士介绍,哈里斯麾下的太平洋舰队是美国维持亚太霸权的“底牌”。目前,太平洋舰队以美海军第七舰队与第三舰队为核心兵力,前者是美国部署在西太平洋“第一岛链”内的最大机动力量,由美军太平洋总部直接指挥,司令部设在日本横须贺,巡防区域包括西太平洋、印度洋及阿拉伯海岸,基本任务是保护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交通线,维护美国及其盟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显示威力,遏制地区强国。后者则部署在美国西海岸,活动范围为东太平洋及中太平洋水域,负责太平洋东部地区的作战任务,战时根据需要驰援第七舰队。
美国《防务新闻》记者斯图尔特指出,美军太平洋舰队目前在深海大洋里难逢敌手,但面对亚太地区急速增长的潜艇力量却可能存在漏洞。他以美国海军的P-3反潜巡逻机作战能力为例,在过去十余年间,许多美军机组很少进行反潜飞行,却经常去伊拉克和阿富汗执勤,成为在沙漠和群山中寻找危险目标的专家。正所谓“用进废退”,在美国重新关注海洋事务后,包括太平洋舰队在内的美国海军部门如何恢复相关能力存在许多问题。更要命的是,美军现役的P-3系列反潜巡逻机已经接近使用寿命年限,而用于替换的P-8I反潜巡逻机因价格较高,换装很慢。对于这一问题,“反潜专家”哈里斯该如何采取应对措施,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 雷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