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研发的新技术
拿到安全证书后,林拥军没有停止对抗虫水稻的研发改良。华农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基因楼的2楼是团队主要工作地点。光照培养室内,玻璃瓶内的转基因水稻幼苗正在白炽灯模拟的日照环境下生长。暗培养室里,水稻愈伤组织及其他培养基被分装在蓝色集纳箱中。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无菌操作室内,十余名身着白大褂的学生穿梭往复。一个正在做酶切实验的研究生说,这里的灯每天都会亮到很晚。
人们质疑小鼠90天的毒理实验,林拥军委托中国农业大学做转基因大米的小型猪90天喂养试验,委托中国医学科学院做猕猴喂养试验。他介绍,小鼠90天喂养实验已属国际高标。小鼠的90天,相当于人到中年。
有人担心Bt蛋白对人有害,他就在外源基因上加入启动子,让Bt蛋白只在昆虫食用的叶、根、茎部分表达,保证人类食用部分不含这种原毒素。有人担心外源基因,他就研发定向消除技术,干脆把胚乳(人类食用部分)中的抗虫基因去掉。“技术还在探索阶段,原理上容易实现,时间上还需要一个过程。”
这些探索,遭到了转基因领域其他专家的批评。说他浪费资源、画蛇添足。林拥军不想辩解,让民众放心、推进水稻市场化才是当务之急。他反省说:“是我们的科普没有做好。”
“目前,我们的转基因水稻技术是全世界最成熟的,美国人做不了我们就不能做吗?”林拥军说,“运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的新品种,能减少使用农药、肥料,从这个角度讲,转基因食物更安全。有人说推行转基因受利益驱使,我和张启发老师商量了,如果能上市,我们将不要一分钱,无偿提供这项技术。”
眼看两张转基因水稻安全证书明年就将过期,大家都束手无策。要想市场化,还必须获得农业部种子管理局颁发的品种审定证书、质监局发的生产许可证和工商局发的经营许可证。然而,农业部至今没有建立起一套评审转基因水稻商业化推进的办法,2009年之后,农业部再没下发过一张转基因食品安全证书。转基因主粮市场化的愿望,似乎遥遥无期。张启发感慨说:“转基因水稻商业化不是更近,而是更遥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