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决策搞区域医疗联合体,下有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根基,上有华山医院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为支撑,我们定定心心做好‘上联下达’的枢纽,终于有了今天这样一个比较扎实的平台。”徐文东院长拿出这家“百年老院”近3年的统计数据:与2010年相比较,静中心门急诊人次增加15%,手术人次增加96%,床位使用率达106%(供不应求),平均住院日同比下降0.74天,出院人次增幅达35%,医院业务收入增加42%……这是一份令同道多少有点吃惊的“成绩单”。
与华山医院深度合作
静中心与华山医院牵手,最早缘起十多年前神经外科领域的合作。而由区政府“作媒”,双方正式与全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缔约”结盟,则是在2012年医联体风起云涌之时。区域内老百姓看病的事儿怎么个“联”?静安区想试试自己的做法。
走进静中心门诊大厅,迎面一帧挂满照片的“专家栏”,以及挂号台告知的华山医院专家预约号,都会第一时间告诉大家这个医联体的密切程度——在总共1024名员工、核定床位628张的二级甲等医院,聘请了近30名华山医院的专家为各学科带头人、临床科主任或顾问;而在华山医院一号难求的专家号,这里却有适量名额,甚至居民通过社区医生,都可以提早预约上。
专家为社区医生复核
去门诊三楼采访时,放射科梁宗辉主任正在“远程读片”。显示屏上,一条标明来自石门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X光报告被单独“调”了出来。原来,他在审读胸片时,发现社区医生忽略了这名患者另一侧胸部的疑点,最后他操盘改写,并签上了自己的名字。一份双具名的“左右两肺炎症”诊断报告即时回传到了社区医生手里。
梁宗辉先期是作为华山医院专家“柔性”引入静中心工作的,后来便“硬性”留在了这里。“现在各社区的片子要经过这里复核,才能出报告。如果有疑难问题,我与社区医生可以通话讨论,也可以利用远程系统请华山专家一道再会诊。3年来,我们已复核了来自社区的片子近4万例,误诊率为0!”
中心医院成枢纽平台
静安区不同于其他区县以三级医院为核心的医联体管理模式,而是创新地将区中心医院打造成了能够“上联下达”并提供多种组合型、集约型服务的一个枢纽,一个平台。
这里不仅仅有区放射影像医学中心,还有区消毒供应中心、区心电会诊中心、区临床检验中心,以及目前正在加紧建设的区超声会诊中心等等。“按照我们的设想,运行成熟以后,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来可能只需配备拍片的技术员就行了。”区卫生计生委主任骆敏华说,“所有的检验、读片、超声、心电图,统一标准,高水准诊断。多好!”
去年4月份起,经过扩建、改造的静安区中心医院消毒供应室,“升级”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医疗消毒服务中心。据称,两台新购置的脉动力真空灭菌器,足以为全区数十家中小型各类医疗机构提供医疗器械消毒服务。而这里迄今为止共接收了来自外院的5600多包消毒器械,消毒检验合格率全部都在100%。
专业医疗到百姓身边
李益明教授现在是华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同时兼任静中心主任,还负责带领一支10余名各级医生组成的“静安区糖尿病三二一项目”团队。所谓“三二一”,就是充分利用三级二级医院的技术优势和社区家庭医生的健康管理优势,将对糖尿病这样的慢性病防治和宣教阵地,切切实实地“沉”到百姓身边去。目前,5个社区已有600余名患者纳入这个团队的管理。
静安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有临终关怀为主的舒缓病房。一年来,经由区域医疗联合体内各级医院明确的癌症终末期患者,会在这里接受最后的对症治疗。“有90人已不幸去世,但他们大多走得平静而安详。”病区的护士会这么说,是因为遇到任何情况,“上级医生”会第一时间给他们技术支持。区中心医院副院长、肿瘤科主任吴学勇每周四就“铁定”会来查房,有一次患者需要深静脉穿刺,吴主任冒着大雨去中心医院取穿刺包,再亲自动手为患者置管,家属感动不已。
在静安区域医疗联合体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还有一种更加“绑定”的团队支持模式。以静安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来自静中心的内分泌科熊茜教授、中医科张天嵩副主任、心内科王骏副主任、妇科王颖副主任以及护士长团队等都长期对口驻守社区,提升服务品质,共同在第一线当好“健康守门人”。社区居民颇多赞许。
连续3年,静安区政府加大对区中心医院的投入,累计投资近3亿元。一个由区中心医院承担“上联下达”重任的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基本框架已经构成。在最近一次覆盖全区5个街道全部73个居委会的居民调查中,静安区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达到74%,列各行业第二。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