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6: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脑能和电脑融合吗
阿碧
  有不少人在记忆知识的时候或许会想,我的大脑要是台电脑就好了,可以一直记住那么多知识而永远都不会忘记。但是,如果真的把你的大脑变成电脑,或许很多人都不愿意,因为电脑说到底还是一个呆呆傻傻的机器,它们缺乏我们人类的情感、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然而,对于某些肉体已经难以继续存活的人来说,他们还是希望把人脑和电脑融合起来继续生存下去。 

  电脑和人脑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人脑有智能,而电脑没有智能。所谓智能,就是自动学习、经验积累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虽然一些电脑程序中有自动记忆,人机交互过程的能力,但这不过是该电脑程序的编制者事前周密思考后预设好的事件而已,并非出自于电脑自身的智能。严格地讲,电脑只能执行特定的指令,而人脑则是处理所有感受到的信息。显然执行指令与处理信息有着本质的不同。 

  虽然电脑永远不可能达到人脑的智能程度,但是把人脑融合到电脑中,那情况就不一样了。最近,英媒体报道,著名物理学家霍金教授称,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类似于计算机程序,因此理论上可以将大脑复制到计算机上。霍金也承认,按照目前的技术,还不能把电脑和人脑融合在一起。

  然而,一些富翁却没有霍金那样“理智”,他们期待能借助电脑达到“永生”。2013年6月,俄罗斯富豪伊茨科夫召集了一些脑科学家,探讨人类大脑融入电脑的可能性。在名为“全球未来2045”的研讨会上,伊茨科夫向与会研究人员阐述自己的构想。这名通过网络媒体发家的富豪表示,自己愿意为移植意识的脑科学研究项目投资,并模仿科幻电影《阿凡达》将这个研究项目命名为“阿凡达”(Avatar,意思是化身)。 

  伊茨科夫设计的“阿凡达”项目共分为4个阶段:(1)2015-2020年,实现人脑远程控制机器人;(2)2020-2025年,实现把人脑转移至一种生命保障装置保存,用机器代替会衰老的人类躯体;(3)2025-2035年,实现将人类意识植入电脑,机器人将不必携带具有生物活性的人脑;(4)2035-2045年,实现机器躯体“涅槃”,“电脑性人脑”将不再控制实体机器人,这种人类躯体的替代品最终以“全息图”和非实体形式存在,人类的意识完全以数字的形式存在于虚拟世界。 

  伊茨科夫的构想与不少科幻电影的未来“世界观”类似:人类躯体死亡,意识在躯体外存活,意识的载体不再是大脑,是数字信息,世界是“所有人意识的世界”。虽然不少科学家认为伊茨科夫的构想并非没有科学依据,但是他订的时间表的确超前了,因为科学家在未来30年不太可能让意识独立存在于虚拟世界。美国脑科学家拉泽尔·普哈洛表示,伊茨科夫的大多数构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实现,也未必是好事……我不喜欢永生,因为我认为,永生如死亡一般无趣”。 

  阿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民生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焦点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家装专版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人脑能和电脑融合吗
海豚叫同伴哨音是“名字”
用蜜蜂的眼睛看世界
奇特小青蛙用嘴听声音
新民晚报新智/星期天夜光杯B16人脑能和电脑融合吗 2013-11-10 2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