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国首次披露核潜艇部队扬威深海的报道,我作为一名潜艇老兵为之欢呼、兴奋和骄傲。1960年,笔者正是18岁青年,充满热血和豪情,经组织选拔合格,赴青岛潜水艇学院学习。那年代,我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常规柴油机动力潜艇,入学第一课开宗明义宣示:我国发展潜艇主要作为防御。
我国近海的海深一般在60米左右,是柴油机动力潜艇的活动区域。作为战舰之一的潜艇,为确保生存,隐蔽性极其重要。那时潜艇艇体的隐身技术尚在探索中,常规动力潜艇在水下连续航行时间不长,需不时上浮置换新鲜空气。隐蔽性主要体现在严格控制上浮次数和时机的把握。当然航行时的噪声低尤为重要,才不易被敌方利用声呐确定潜艇的位置。
潜艇处于水下航行状态,每下潜10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60米深的海下就有7个大气压,所以艇体材料起码要具有承受7个大气压的能力。海底环境随深度增加而越趋复杂,敌方寻找潜艇的难度相应成倍提高。潜艇的隐蔽性能越强,潜艇越具对敌方的打击能力。
上世纪五十年代,海军训练时曾发生过一艘潜艇与水面舰艇相撞而沉入海底的事故。潜艇沉没了,艇员要逃生,可谓九死一生,难度极大,稍有不慎,付出的将是生命的代价。以这艘失事潜艇为例,艇员数十人,只有一人生还,又因为上升过快,减压病致使他成了植物人。这艘潜艇就被陈列于校院后门位置,以作警示。
艇员逃生通道是鱼雷发射管。按我国近海海域深度一般为60米左右,就是说此刻艇员身负7个大气压,必须异常小心依逃生绳索上的绳结缓缓上升平衡身体内外的气压。为此,上升速度必须掌控绝对正确,每上升一米的时间为10分钟左右。水下没有钟表,只能将呼吸作为计时器,15次呼吸为一分钟,每上升10米(逃生绳索有绳结指示距离)需稍作休息,待机体作生理调节以适应改变了的气压。然后再以此速度缓缓上升,直到海面,才算成功逃生。
每次驾驭核潜艇出海长航,对基地官兵来说都是一次生理极限的考验。当读到公开报道显示,外军核潜艇极限长航归来,许多艇员是被担架抬下艇的,而我们的远航勇士凯旋时,依然在凛冽的寒风中坚强挺立的报道,我泪眼模糊了,五十多年前的下潜训练一幕一幕浮现眼前:
学习科目中有一项下潜训练,目的是培训艇员机体对压力变化的适应能力和潜艇沉没时的逃生能力。刚开始训练下潜深度为4米,每人身穿泳裤,称重记录体重,然后带上氧气瓶,肩负两片大铁块,沿着绳索缓缓下沉到4米深处。
在茫茫水底,与岸上的联系只有那根握在手中的绳索。岸上的教员以拉动绳索的各种动作为信息,指挥水下的学员作前后左右移动。半小时后,慢慢返回。上岸后再称一次体重。令人吃惊的是,仅仅在4米深的水下活动半小时,我的体重竟骤减1.5公斤。有人比我略好些,减了一公斤多点,也有人减了2公斤。学员们都深深感到要成为一名合格,乃至优秀的潜艇战士,一定要加强训练。
提升国家军事力量是每一个国家捍卫领土主权,保卫国家利益的神圣职责,现今展示我国核潜艇的发展历程,从无到有,从常规动力潜艇到核潜艇,走向深海宣示维护和谐海洋的坚定决心理所当然,决不为几声嗡嗡叫而放缓前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