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威尔第和瓦格纳诞辰200周年已近岁末。将近一年沪上精彩的纪念演出中,给我印象较深的是被国际公认为李斯特音乐最优秀的阐释者之一、意大利钢琴家米歇尔·坎帕纳拉演奏李斯特根据两位作曲家的歌剧选曲而作的钢琴改编曲音乐会。
李斯特生前写了大量的钢琴改编曲,有贝多芬的九部交响曲,舒曼的艺术歌曲,其中威尔第和瓦格纳歌剧选曲的钢琴改编曲十分瞩目。李斯特是两位歌剧大师的同龄人,他的女儿柯西玛又是瓦格纳的妻子。1849年瓦格纳由于支持革命被追捕,逃亡到魏玛李斯特那里避难。李斯特心领神会两位大师的作品,但其钢琴改编曲却是另一番新创造。
李斯特从歌剧《弄臣》中选取了第三幕中《美丽的爱神》四重唱进行钢琴改编,此时的剧情是,弄臣因公爵玩弄他的女儿吉尔达的感情而雇用了刺客准备杀掉公爵。父女俩在酒店里看到了公爵和刺客之妹妹玛达琳娜在调情。李斯特没有按照四个声部原来的层次模仿,而是将公爵的咏叹作为主线,其他三人的旋律或为伴衬,或作引子,或进行动机展开,还加进了华彩乐句。于是原来公爵的风流模样,玛达琳娜的卖弄风情都不见了,吉尔达的悲伤,利哥莱托的愤怒也全听不到了,四重唱变成了与剧情无关的一首优美的纯粹钢琴曲。
不过《阿依达》的改编,李斯特却保留了“剧情”。李斯特将第一幕的《祭司之舞》和第三幕拉达梅斯被关进地牢即将处决,他和阿依达一对恋人准备殉情的二重唱《再会了,世界的一切》放在一起。“神殿”和“地牢”的音乐形成对比。钢琴上的触键由强劲渐变为飘忽,那是炽烈的爱情难舍难分化作灵魂的升华。
至于瓦格纳,音乐会上演奏了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此剧的第一幕前奏曲中,瓦格纳用迟迟不解决的不稳定音来象征苦苦追求却得不到的爱情。《伊索尔德的爱之死》是歌剧最后伊索尔德扑倒在特里斯坦身上,一同永别于世的唱段。这个唱段正如前奏曲一般充满了半音,钢琴上主旋律如动机一般不断模进,不断激越却无法解决,直至虚幻飘渺,化为乌有。
笔者最欣赏的是李斯特对《唐豪瑟》序曲的改编,序曲体现了灵与肉的对立关系。乐曲为三段体式,第一段钢琴在低声部上奏出庄重肃穆的赞美诗歌,那原是剧中朝圣者的合唱,象征高尚纯洁的灵魂。而与之格格不入的高音区对位部分,则是骚动不安、企图挣脱宗教和道德约束的情欲动机。到了第三段再现时,这同样的动机竟然神奇地演化为自由舒展,洒脱灵动的状态——唐豪瑟罪已得恕,灵魂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