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起,长宁区率先组建40支全科服务团队,每个团队负责3-5个居委会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问题,实行以块为主的网络化管理;2008年起,全区以居委会为覆盖范围,以全科医生为服务主体,探索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并尝试由全科医生为起点的分级转诊。
本周去长宁区基层医疗机构采访,汇聚于所有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疗团队的多渠道医疗资源和多样式诊疗服务,给人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仅以“逐级转诊”为例,他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内二级医疗机构——仁济医院的协同框架;各社区,有分别与华山、市六、市九等三级医院的拓展合作关系;还有与华东医院携手的“绿色转诊通道”,华东医院还为长宁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专家顾问组。去年,以新华、虹桥、周家桥为试点,这里的全科医生又有了与中山医院“全科——全科”的转诊探索。
什么病找什么专家
社区医生心里有数
关于如此“多头”、听起来有点“复杂”的医疗协同服务关系,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白朝晖主任只用一句“最终受益的是百姓”作为总结。
家住红庄居委的俞先生反复中上腹不适两月余,进食后发作。接诊的全科医生以自己的经验,果断将其通过约定“渠道”转诊到了中山医院。胃镜揭示为胃窦粘膜病变,病理报告则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粘膜腺上皮中率异型增生”。中山医院的王健医生与社区的袁志敏医生进行了电话讨论,考虑到老俞还有胃癌家族史,决定分头由袁医生与患者透底分析、由王医生落实门诊手术。俞先生在日后的跟踪回访时,连连说“要谢谢街道医院”。
“袁医生手里有‘关系’的专家名单不少呢。像华东医院的专家团队名单,我们全科团队人手一册,有需要随时可以联系求助。”白主任说。
试行与中山医院双向转诊以来,新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对在岗17名医生的转诊病例、患者接受程度等作了专项调查。由于有机会得到三级医院全科团队手把手带教,结合典型案例和社区实践,两本由新华社区医生和社区护士自己动手编撰的《实践手册》也即将付梓。
社区医院拍张片子
中心医院医生“读片”
周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陈华医生工作室”声名远播。外科出身的陈华现在是一名出色的全科医生,如今依仗扎实基础和区卫生部门支持,在社区干起了专科的活儿——与市九医院创面修复科联合开设了“创面修复联合门诊”,为社区老年、慢性创面患者提供就近服务。
为使技术“落地”,两家医院配置了包括高清摄像头、远程视频对话装置等在内的远程诊疗设备,为社区全科医生配备了基于3G手机的创面信息采集终端和采集软件。
而在整个长宁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某个诊疗项目与上级医院建立的各种双向、集约化“通道”,远远不止这些。目前,所有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放射摄片、超声影像、心电诊断等,均已分别“搭”在了区中心医院、市六医院、仁济医院的实时网络上。也就是说,长宁居民在社区看病,拍X光片的即时“读片”者是中心医院的放射科医生,做B超、心电图所得到的诊断报告,也是市六、仁济专家“远程”出具。
在记者看来,“单科”远程诊断网络也好,“多头”分级转诊体系也罢,应该都是长宁区为区域内70余万常住人口、10余万流动人口的医疗服务,在整合更多资源、构建更好模式方面所作的新努力。
于是,新华街道社区、周家桥街道社区抑或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袁志敏医生、陈华医生抑或所有全科医生团队,他们手中都多了几张好“牌”。受益的就是社区百姓。
首席记者 施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