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练、参观、演出,艾森巴赫的上海之行,虽然只有短短3天,却安排得满满当当。昨晚,他身穿黑色唐装出现在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与上海听众又一次见面。这位73岁的德国指挥大师满脸喜色,笑吟吟地环顾了一下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随即挥起双手——2014上海新年音乐会开始了。
能量释放 蓬勃生动
举办世界著名指挥家与本土优秀乐团联袂献演的新年音乐会,是上海在国内城市中的领先之举。在每年最后一夜奏响迎新辞旧的经典音符,也是上海交响乐团为城市献上的音乐礼赞。艾森巴赫是上海新年音乐会邀来的第五位世界著名指挥大师,这台新年音乐会,也是他音乐人生中第一次执棒上海本土乐团演出。经过两天的排练,他与乐团的磨合显然已经进入佳境,因此,随着他双臂的果断挥动,演奏家们蓄势已久的能量马上被释放,柴可夫斯基歌剧《奥涅金》中《波兰舞曲》的雄壮旋律荡响在听众耳畔。艾森巴赫为这台新年音乐会的上半场,选取了两首简短却生气勃勃的曲目,格林卡歌剧《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则让乐队更具气势。音乐会刚开始,气氛就显得蓬勃生动。
凝聚情感 激起共鸣
走过了一年的历程,多少情感波澜已经平息;新的岁月即将到来,又有多少情感正在酝酿。凝聚喜怒哀乐的经典音乐,在无穷的旋律变化之中,勾起了听众的共鸣,又激起了对未来的向往。青年钢琴家克里斯托弗·帕克奏响了拉赫玛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音乐似乎重现了老电影《时光倒流七十年》中的感人场景。在艾森巴赫的掌控下,乐队烘托着深情款款的琴声,如同船歌在洒满月光的湖面轻轻漂荡,道不清、说不尽的情愫流淌在心头。帕克是位德韩混血年轻人,德国学院派文化的长期熏陶,使他深得德奥音乐的真谛,拜师艾森巴赫一年多来,更是迅速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他在上海新年音乐会上的首次演奏,稳重沉着,尤擅营造乐曲意境,加演普罗科菲耶夫的《魔鬼般的灵感》时,则充分发挥了高超的技巧优势。看得出,他是位颇有发展前景的优秀青年钢琴家。
感受青春 挑战难度
在这台音乐会上,艾森巴赫推荐了两位青年演奏家与上交合作。显然,他是想让听众在迎新辞旧之际更多地感受青春气息。下半场登台的华裔小提琴家陈锐,台风显得更加活泼,不过,演奏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时,他却一丝不苟全身心投入,因为这首被列入“四大小提琴协奏曲”的作品难度实在太高。1878年3月,老柴写完这部作品后想请一位小提琴教授首演,但这位教授拿到乐谱后认为演奏技巧超出了小提琴的承受能力,因此只能放弃。直到3年之后,该曲才由维也纳小提琴家布罗茨基挑战成功。人高马大的陈锐,刚上手演奏时,紧盯着艾森巴赫的手势似乎有点紧张,在乐队衬托中的独奏,一旦遇到强度稍大的技巧乐段,音色也偏艰涩。不过,迅速调整后的他马上有了好转,那把名贵的斯特拉迪瓦里琴也变得多情起来,流畅的琴声犹如女性的咏叹,绚丽的歌唱显得柔情万种。
抹去伤痕 振奋人心
也许是艾森巴赫想鼓励陈锐的精彩演奏,第一乐章尾声的高潮部分他甚至故意释放了乐队的能量,听众的掌声也在乐章间随兴而起。进入新乐章后的陈锐,与乐队的合作已相当默契,小提琴如怨如诉般的哀歌旋律,似在倾吐心头的委屈,也似在为听众抹去旧日的丝丝伤痕。告别过去之后,琴声突然焕发出振奋人心的活力,节奏明快地咏唱,为飘扬的音符抹上了喜悦的色彩。与帕克一样,陈锐在加演克莱斯勒的《中国花鼓》时充分展现了年轻人特有的技巧锋芒,在名琴上跳弓擦弦,玩得既洒脱又精致,还趁兴大声祝贺听众“新年好”,颇有一番明星风采。
情绪欢乐 掌声如潮
这台新年音乐会的曲目丰富且活泼,两部大作品之后,艾森巴赫又与乐队一起进入情绪热烈的“迎新”阶段。老柴芭蕾组曲《睡美人》中的《圆舞曲》,展现了公主生日庆典舞会的欢乐场面;老柴的《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则以高潮迭起的民歌变奏煽起了听众迎接新年的欢乐情绪,如潮涌起的掌声让艾森巴赫与上交的演奏家们欲罢不能,加演《茉莉花》时,乐声刚起掌声马上融入。
演出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听众们还在大堂里有序排起长队,在请艾森巴赫和帕克、陈锐签名留念时进行面对面互动,而艾森巴赫兴致勃勃地为第一位等待签名的女孩留下的手迹就是:“祝新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