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古人说过:“要莫于节欲。”意思是说,作为一个公民,或者是官员,最重要的,就是要奉公守法,节制自己不正当的私欲,不可追求过度的奢华生活。
人人都有美好的愿望,希望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这是人之常情。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凭自己的合法收入,吃穿得好些,住得宽敞舒服些,这无可非议。它与享乐主义完全是两码事。
享乐主义是腐朽人生观的产物。它奉行的是享乐至上,整天花天酒地,或以各种不同方式享乐,大肆挥霍公款,把国家的制度抛到脑后。俗话说,“玩物丧志”。沉溺于声色犬马的腐朽日子,失去的不仅是钱财,更重要的是“丧志”,即失去为人应有的志气与理想。而理想与信念,是人生的指路明灯。
宋朝大思想家欧阳修说得好:“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怀着忧患意识毫不松懈地辛勤劳作,可以使国家兴旺发达;而贪图安逸享乐,则可以遭致“亡身”之祸。如今,不是有些人因此而走上“亡身”之路吗?
二
世上没有一辈子不犯错误的人。人之楷模孔夫子也难免出错。
对待错误有两种人。一种人是犯了错误之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决不在同一个地方和同一类问题上,再犯第二次错误。一位著名学者有句意味深长的话:“聪明人不是永远不摔跤子的人,而是不在同一个地方摔第二次跤子的人。”
另一种人是犯了错误之后,怨天尤人,骂骂咧咧,摔了跤却怪道路不平坦。更有甚者,犯了错误不认错,不在真理面前低头,遮遮掩掩,竭力诡辩,甚至摆出一副一贯正确的架势吓唬人。
这种人的下场,很可能是不断地在原地摔跤子,跌得鼻青脸肿,什么也得不到。
错误既是过失,也是财富。聪明人从错误中汲取智慧,成为成功者。那些陷在错误里不能自拔的人,最终可能被自己葬送了前程。
三
世界上没有全能的圣人。任何人都有局限性。一个取得杰出成就的大科学家谦虚地说:“我的科学成果,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的。”
有些人自高自大,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没有他做不成的事。他倚仗手上的权力,为所欲为,什么人的真心话都听不进去,只喜欢亲信的阿谀奉承。但权力是不会产生智慧的。自以为自己全能,实则是夜郎自大,自我封闭,最后以失败告终。
有些获得成功的人,首先承认自己不是全能者,并不比他人高明。唐太宗李世民,自认为他的弓箭是最好的。经专家鉴定,他的弓箭并不优良。李世民听了叹道:“我用弓箭定天下,想不到还不真正懂得弓箭,更何况天下的事,我怎能都懂得呢?”当他明白自己并非是无所不知的人,就为他汲取众人智慧打开了大门。唐太宗开创了后人称颂为“盛唐”的伟业,这与他虚心“纳谏”(即听取批评建议)无疑大有关系。
以敢言著称的唐朝谏议大夫魏征有句名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就是说,多听取四面八方的不同意见,就能眼明心亮,正确判断政事的是非。如果只听取少数亲信的片面之词,就会坠入黑暗的五里雾中,势必误事。
这是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