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嵊州小黄山遗址,是距今9000年前的史前文化遗址,比著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还早2000年,名列2005年中国考古十大发现榜首。日前我应邀对小黄山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
雨雪初霁,道路泥泞,远处传来哗哗的流水声。跨过一座石桥,见到长长的坝栏,一道瀑布由此而下,水质清澈见底。砖瓦窑场就在前方,沿途堆着整齐的泥坯方砖以及烧残的瓦砾。小黄山遗址就是在人们烧砖取土时被发现的。小黄山遗址总面积7.8万平方米,现在仅发掘了3000平方米,可谓冰山一角,更大的秘密有待人们去探索。遗址现场的探方已作了回填处理,我们只能在保护区域石碑旁留影纪念。
一个高高的土垛出现在眼前,上面的野草被朔风吹得东倒西歪。土垛的土是从9000年前的地层中挖出来的,为红色斑点粘壤,还有不少白土,俗称观音土,一脚踏上去,鞋子四周沾满泥巴,令走路十分沉重。我不由感叹自己的双脚有幸触碰祖先站过、坐过、跑过的土地!站在高高的坡上,极目远眺,四周河道密布,不远处为丘陵地带……我努力想象着先人的生活场景,一时间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
小黄山遗址出土了很多石器,其中有些石片边缘极其光滑,非常精致。石磨盘、石磨石出土的数量也颇多,这些器具多用于研磨谷粒,敲砸硬果或骨髓,在江南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十分罕见。大量的石头工具告诉我们,当时的先民们过着以采集食物为主的生活。在红烧土里,人们还发现了稻谷的遗存,它证明那时的小黄山人已开始食用稻米,并且能够控制火的使用。稻谷遗存的发现,也为稻作农业的起源研究提供了实物。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出土了距今9000年以上的石雕人首,考古学者认为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的最早石雕人首,非常珍贵。
小黄山遗址属于比较稳定的大型村落型遗址,除了石器,这里还出土了不少陶器,但由于烧制火候不高,质地疏松,出土清洗时,容易散碎。小黄山陶器中的绳纹圜底釜,有类似鸡冠耳的小方把、环耳。夹砂红衣陶多角沿盆等陶器形状与河姆渡文化早期多角沿盆很相似,也许是河姆渡陶器的源头。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可以推断小黄山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这里的原始人,有可能就是河姆渡人的先民。从目前出土的器皿看,可以找到文化上的契合点和类似基因。
地质学家证实,在距今一万八千年左右的末次冰盛期,东海海面曾下降到现今海平面以下135米左右的地方,小黄山遗址所在的嵊州盆地濒临东海。晚更新世晚期,全球气候变暖、海面回升。在距今8000~9000年前后,东海海面已经回升到现今的位置,嵊州盆地肥沃的冲积小平原和温暖的气候,为先民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
10年来,我一直在探寻长江流域先民迁徙的线路,实地考察过不少南方史前文化遗址,企图理出一条线索。从一般认识来说,先民从山区迁徙到丘陵,最后抵达平原,从山洞穴住过渡到平地造房。基于这样的观点,我们也许可以画出完整的史前文明发展路线图:2万年前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的先民开始北上开拓,到达一万年左右的浦江上山、龙游荷花山,9000年前的小黄山,8000年前的萧山跨湖桥,7000年前的余姚河姆渡,6500年前的诸暨楼家桥,尔后跨过钱塘江,直奔美丽广阔的杭嘉湖平原,出现了嘉兴马家浜、青浦崧泽、余杭良渚、松江广富林等文化遗址。我曾给衢州、金华等地的考古界朋友讲,要特别注意山洞遗存,我敢断言从一万年前至二万年的空白期定有文明遗址的存在,只是现在尚未发现而已。
站在小黄山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思考先民的生活状态,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人类前进的脚步声。历史把文明的碎片洒落一地,当代文化人有责任追寻祖先的足迹,把碎片拼接成完整的史前人类活动的图谱,让历史告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