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我家十几年的惯例,大年夜一早,儿子驾车把96岁的外公接到家里,在我们家过新年。下午,又把90高龄的奶奶也接来,与我们一起吃年夜饭。
今年春节轮到弟弟作东,正月初二,我们全家祖孙四代20口人欢聚在一家酒店,其乐融融。大家举起酒杯,向老爸恭贺新年,祝愿他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争取活到100岁。看到老爸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美味佳肴,脸色红润,精神矍铄,曾经是医生的大姐夫笑着说:“爸爸气色这么好,大家真是劳苦功高啊!”
确实,一年多前,一件难事曾放在我们面前。
我爸患有较严重的眼疾,与妈妈结婚70年来,生活上主要靠妈妈照顾。但想不到前年初秋,一向健朗的妈妈突发心脏病,离开了我们。当时,我们担心老爸难以经受这个打击,商议暂时将这个噩耗瞒着他。
老人多年来与子女分开住,妈妈逝世后,他的生活一下子打乱了。怎么办?他年事已高,视力不好,习惯住在自己的家里,送养老院肯定不合适;请保姆吧,据说找个称心如意的很不容易。真是很纠结。经反复斟酌,我们兄弟姐妹决定让老爸居家养老。以前上班时,我们忙于工作,抚养子女;现在退休了,虽然我们当中也有三人升格为外公、奶奶辈了,家务很忙,但父母的养育之恩不能忘,总得挤出时间照顾老爸,让九泉之下的妈妈也可以安心。
好在兄弟姐妹有五个,我们作了分工,每周一至五由大哥、大姐和我来陪老爸,周六和周日则由尚在工作的弟弟和妹夫陪,做到老人身边24小时不离人。看到老爸的身体和情绪都还稳定,我们才把妈妈去世的消息告诉他。起初他十分难受,我们做了许多工作,看到子女已经很尽力地在照顾他,老爸释然了。他对邻居和亲戚说,“人总要走的,自然规律啊!过去我靠老伴照顾,现在孩子这么孝顺,真是我的福气!”
我们几个做家务的水准,各有所长。有的是擅长烹饪,有的是修理能手,有的还有理发手艺。照顾老爸,也是“各尽所能”。平时,买菜做饭尽量挑选适合爸爸口味的;看到他身体一有不适,就去咨询医生,及时给他服药;经常与老爸聊天,回忆爸妈年轻时的往事,并告诉他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他视力不好,不能看电视,外甥女买了USB放音机,下载了精彩的沪剧、评弹等戏曲片段,让他欣赏。爸爸年轻时就喜欢唱京剧,过去一直是妈妈陪他去鲁迅公园“京剧角”的,现在我们子女来接替了。去年,公园还没大修关门时,我们每周两次用轮椅推着他去公园,与一群喜爱京剧的老朋友会面。老爸特别开心,每次会兴致勃勃地唱上几段杨宝森的《空城计》《洪洋洞》《搜孤救孤》等,引来周围游客一片叫好声。
近一年半的时间,照顾好老爸成了家里的头等大事。街道和居委会也很关心,时有探望。我们兄弟姐妹不仅经常电话联系,互通老爸的情况,还专门备了一本小簿子,记录照顾老爸需要注意的事项,便于传阅。这样一来,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密切、融洽了。大哥已近70了,患有多种疾病,女儿、女婿工作很忙,他们夫妇俩要帮助照看外孙,但大嫂很支持大哥去老爸家;大姐的孙子上小学,家里买、汏、烧全是她,但她安排好家务,在大姐夫的配合下,从不耽误照顾老爸。大哥大姐带了头,我们克服各自小家庭的困难,相互支持、理解,让老爸安度晚年。
在觥筹交错的春节家宴上,我忽然想起一位学者对“过年”意义的理解:一是孝道,二是团圆,三是和谐。是啊,“百善孝为先”,中国人的好传统,我们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