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02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乡愁之变折射了什么
喻 明
  喻 明

  元宵节都快到了,不少人告别家乡的父母家人,踏上返城工作之路。每年春节,都是一次“乡愁”的汇聚和沉淀,伴随年味淡去,这份乡愁也将被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和繁忙的工作冲淡,如此周而复始。

  “乡愁”是什么?是一个人心底最柔软的情感,寄托于家乡的山水草木,连结着儿时的乡音乡情。而最浓的乡愁,还是那份深重的亲情。

  在不同时代,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人的视角中,“乡愁”在不断演变。手机、视频、微信时代,使得“天涯若比邻”,亲人之间不必忍受见不着、听不见、徒思念的愁苦;但“若比邻”毕竟只是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天涯”仍是那个“天涯”。伴随中国城市化进程,许许多多家庭的形态发生变化——城里的小白领和远方的父母,进城务工的夫妻和留守农村的子女老人,分离成为常态,相聚变得珍稀,城镇化带来发展的欢欣,也留下乡愁的牵绊。

  粗放式发展的城镇化、一些城市的大拆大建,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环境和生态,也忽略了人们所需要的精神慰藉和文化润泽。当家乡的绿水青瓦不在,当“赶农民上楼”引发诸多无奈与不满,乡愁也开始变得荒芜。正因此,去年底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一些精彩表述——“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触动了许多人的心弦。

  空间上的阻隔带来了乡愁,而待团圆的节日到来,那些在城里打拼的年轻人不远千里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边,围炉夜话过后,又有另一种“乡愁”产生。这份乡愁,来自城里人与乡里人、儿辈与父辈之间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的碰撞,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在手机终端流传着一个段子,“过年了,各路白领回到聊城、长治、驻马店,名字也从薇薇安、辛迪、玛格丽特叫回了二丫、三妮、招娣……”经过城市化的浸润,“二丫”已经习惯用“薇薇安”的视角来审视世情。面对长辈“逼婚”、“逼生子”、“逼生二胎”,聆听乡亲问买房、问收入,问这问那,传统乡俗与观念让“二丫”们尴尬又无奈,甚至心生逃离之念。今年春节,网上此类吐槽尤甚。

  乡愁,如何安放?又该如何演进?这是个厚重话题。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保留中国田园的风貌,守护好青山绿水,就是对乡愁的保护。城镇化应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需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城镇和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体两翼,所以要尽快破除城乡二元的结构痼疾,让更多目光关注乡村建设,更多资源向乡村投入,让城镇和乡村在物质与精神文化层面得以共同发展。由此,才能逐渐消弭阻隔,才能融化乡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契而不舍 2014索契冬奥会
   第A20版:契而不舍 2014索契冬奥会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读者之声
   第A27版:阳光天地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连载
   第A31版:阅读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精华线路/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世界别处
   第B04版:域外风情/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让违规者“坐不住”奢华办公室
生育心事
让天上的雷劈死我吧
走出信息过量的焦虑
开张大“罚”
乡愁之变折射了什么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6乡愁之变折射了什么 2014-02-11 2 2014年02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