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轨迹中,大别山的辉煌历史与一代伟人邓小平密切相关。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实现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的伟大历史转折。(本文摘自《百年潮》2014年第7期)
邓小平与大别山
雄踞鄂豫皖三省交界地带的大别山,自西向东绵延起伏270余公里,主脊为长江与淮河两大流域的分水岭,这里南接长江,可威逼宁汉,北抵淮河,可俯瞰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逐鹿中原必争之地。
邓小平与大别山的不解之缘始于抗日战争初期。1937年8月25日,从大别山走出的两支红军主力部队——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一部,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刘伯承任师长。1938年1月,邓小平由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调任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从此以后十几年,这支以大别山红军为基础的英雄部队一直由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
1947年5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解放战争形势的重大变化,做出了实行战略反攻的重大战略决策,并选择地处中原的大别山区作为战略进攻的主要突击方向,指定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承担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5月16日,中共中央决定,邓小平任中原局书记,统一领导南征行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迅速调集第一、二、三、六(以原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一部为基础)的4个主力纵队12.4万人组成了第一批南征部队,史称刘邓大军;随后,又调集由中原突围主力部队(原新四军第五师)改编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十二纵队,组成了第二批南征部队。当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的关键时刻,从大别山走出的三批子弟兵(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新四军第五师),在刘邓首长的率领下,肩负起重返大别山、实施战略反攻的历史重任。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余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至7月28日,刘邓大军经过28天激烈的连续战斗,歼灭了敌人9个半旅、4个师部6万余人,俘敌高级将官5名,缴获野炮、山炮64门,击落敌机4架,击毁坦克2辆,取得了鲁西南战役的重大胜利。
鲁西南战役刚刚结束,刘伯承、邓小平就不顾连续作战的疲劳,决心克服一切困难,尽快“直出大别山”。8月1日,刘伯承、邓小平在部署跃进大别山的会议上,传达了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指示:“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邓小平在会上指出:“毛主席对我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估计了三个前途,一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准备回来;一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坚持斗争;一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并要求我们从最困难方面着想,坚决勇敢地战胜一切困难,争取最好的前途。”
刘邓大军锐不可当
1947年8月7日,刘邓大军分三路向大别山挺进:刘邓率二、六纵为中路,一纵和中原独立旅为西路,三纵为东路,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伟大壮举。8月17日至8月22日,刘邓大军主力以锐不可当之势粉碎了敌人数十万大军的前堵后追,先后跨越黄泛区、沙河、涡河、洪河等重重障碍,一往无前地进军大别山。8月23日至24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中路部队于敌军前堵后围的险恶情况下,冒着敌机的轰炸扫射和凶猛阻击,在汝南埠大小雷岗和大小王店一带杀开一条血路,架起了浮桥,胜利闯过了汝河这个险关。
1947年8月25日,六纵一部解放淮河北岸重镇息县县城。8月26日深夜,在尾追敌军临近的紧急情况下,刘伯承、邓小平在息县大埠口小王湾召开作战会议,部署抢渡淮河。会后,刘伯承亲自到淮河探察汛期水势,做出部队徒涉淮河的决定。8月27日,刘邓大军主力越过最后一道天险——淮河,胜利到达千里跃进的目的地——大别山。邓小平对刘邓大军渡淮记忆尤深,他于1989年11月回忆了当时的情景:“过淮河,天老爷帮了一个大忙,能够徒涉。过去没有人知道淮河是能够徒涉的,那一次刚涨起来的河水又落下去了,伯承亲自去踩踏,恰好就是那个时候能徒涉,这就非常顺利了。不然,我们过淮河还是能过,但会有伤亡,以后的斗争会更困难一些。当时形势相当严峻,相当险恶,但是整个的看应该说是很顺利地实现了战略反攻的任务,跃进到大别山。”
刘邓大军刚刚进入大别山战略要地,敌军就以23个旅的兵力从东、西、北三面合击而来。刘伯承、邓小平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做出了“北线牵制、南线展开”的战略部署,并具体指定了各纵队展开的区域:即一纵在豫东南,二纵在鄂皖,三纵在皖西,六纵在鄂东。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邓小平高屋建瓴揭示了其重要战略意义:“我们由黄河到长江跃进了一千里。这个跃进的意义可不要小看了,中国从北到南没有多少个一千里,从长江再跃进一千里就到了广东、福建的边界,下剩不到一千里了,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就要垮台了。这个跃进的事实表明战略形势起了巨大变化,正如毛主席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所说的,由于我们的反攻,已经扭转了战争的车轮。”新华社电评:千里跃进大别山使“中国军事政治形势从此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刘邓大军先敌进入大别山后迅速打开了局面。9月5日至9日,刘邓大军一、二纵主力在商城北部河凤桥与敌五十八师连续激战,给敌军以重创。9月18日,国民党五十八师新十旅二十九团由商城前出至城西20公里的钟铺一带,企图阻止刘邓大军攻取商城。当日,集结在商城附近的刘邓大军主力奉命歼灭该敌,于次日拂晓向敌发起攻击,歼敌一部。9月20日,刘邓大军第一、二纵队以大部主力连续从西南、西北两面向钟铺外围敌阵地猛攻,以一部由东向西直捣钟铺,战至下午,敌伤亡惨重,弃阵突围,被解放军全歼。这次战斗,共歼敌2000余人,取得了进入大别山以来首次歼灭战的胜利。9月26日,刘邓大军第一、二纵队主力在光山县南部斛山寨重创敌第八十五师。
在实施战略展开的关键时刻,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于9月27日在光山县砖桥文氏祠召开旅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史称“王大湾会议”),主题是坚持大别山斗争,增强部队纪律和斗志,明确扎根大别山的基本任务。10月8日至10日,刘邓大军第三纵队在六安县东南发起张家店战役,一举歼灭敌八十八师师部及六十二旅全部,毙敌900余人,俘敌少将旅长汤家楫以下官兵4700余人,缴获山炮、迫击炮17门,各种枪械数千支。10月20日至27日,刘伯承、邓小平亲临前线指挥,刘邓大军主力在广济北部发起高山铺战役,一举全歼敌四十师师部及其所属的3个旅,5个整团,共毙伤俘敌副师长以下1.26万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并击落敌机1架,取得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来外线作战的空前大捷。10月29日,鄂豫皖前线司令部发言人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宣布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两个月以来,胜利实施了战略展开,共计歼敌3万余人,攻克了23座县城,“我们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