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知情人士披露,被五角大楼称为“国家任务部队”的网络空间安全分队由美军网络司令部司令兼美国国家安全局局长,海军上将迈克尔·罗杰斯指挥,该部队已从一年前开始监视“高价值”敌人使用的服务器,在得到最高指令后,该分队能封锁或对抗国外机构在网络空间发起的攻击。
大力培养“十三太保”
据报道,自今年4月上任以来,罗杰斯积极推进建设战略级的网络战力量,多次向奥巴马建言,声称“网络防护能力较差正在成为阻碍美国军队发挥作战效能的隐患”。罗杰斯还在小范围业务会议上宣称,美国国防系统每小时可能受到25万次非授权探测;某些国家可能会组成联盟,对美国发动协同攻击;此类攻击可能使连接互联网的关键系统遭受二次攻击,需数小时或数天才能修复,可能造成灾难性影响。
为了证明自己并非危言耸听,罗杰斯声称:“仅在国防部,需要保护的网络设备就超过700万个,这些设备又通过21个卫星接入站和2万余个商用线路接入1.5万个网络……对美国军方来说,新技术和网络全球化既可能带来不对称优势,也可能成为‘阿喀琉斯之踵’。”
正是得益于罗杰斯在各种场合大力争取资源,网络司令部已从美军几大司令部中脱颖而出,不但地位大幅上升,而且人员编制急剧扩充,目前已从前任时期的1500余人迅速扩编到2000余人。而按照罗杰斯的预期,网络司令部到2016年底应有6000人在岗。
另据《华盛顿邮报》透露,罗杰斯控制的“国家任务部队”共有13支,是网络司令部麾下133支作战分队中最精悍的“十三太保”,他们一般不在私营机构的网络或国内开展行动,主要承担对外国网络的侦察,观察其他国家的服务器流量,而这些服务器恰恰是美国公司销售出去的,美军“国家任务部队”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获得秘密进入的“后门权限”,一旦国家安全或经济安全面临重大威胁,就能一击制敌。
曾经掌控“阴影舰队”
迈克尔·罗杰斯1960年出生,曾入读阿拉巴马州的奥本大学,1981年毕业后加入美国海军。1983年,美国入侵格林纳达,罗杰斯参与其中。之后,他又参加了武装干涉萨尔瓦多的“警察行动”。1986年,罗杰斯从一大群候选军官中被遴选出来,从事密码编写与破译工作。
2003年,美国打响伊拉克战争。在此次战争中,美军一方面用网络战手段截获大量伊拉克军政机密情报;另一方面,通过植入病毒和网络攻击,使伊拉克的军事指挥、通信系统陷入瘫痪。这其中,列席美军参联会并分管计算机网络攻击的罗杰斯功不可没。2005年,罗杰斯被提拔为参联会情报主任,兼任新成立的美国海军网络战司令部司令。
2011年10月,罗杰斯被任命为第十舰队司令。与其他舰队不同,于2010年1月成立的第十舰队编制内没有一艘舰艇,被戏称为“影子舰队”,其任务是担负海军网络战、电子战、信息战。其实,在美国海军的历史上,曾于1943年5月至1945年6月间设立第十舰队,该舰队同样没有一艘军舰、在编官兵最多时也不满50人,但其重要性和地位一直很高,负责截获并破译纳粹德国潜艇通信和调动情报,协调美国海军各舰队的反潜、护航任务。
自去年6月“棱镜门”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安局因在国内搜集、监控本国公民的私人信息,在国外窃听、监控盟国领导人,在国内外都遭到广泛批评。白宫和五角大楼一面努力公关,一面却坚持不放弃“业务”。
既然不愿“换药”,那么只能“换汤”。白宫决定为国安局换上一个新主管。熟悉信息情报窃取和网络攻击业务的罗杰斯几乎是“最佳人选”。今年4月,罗杰斯正式走马上任,成为同时统领政府情报机构和军方情报机构的“情报新贵”。
强调“加强情报合作”
美军新闻社援引罗杰斯就职讲话称,当亲朋好友得知他将接任国安局局长后纷纷向他表示“祝贺”。但“棱镜门”丑闻及后来愈演愈烈的“跨国窃听”风波,让美国国安局成了众矢之的,罗杰斯接手的无疑是一个“烫手山芋”。如何既安抚好国内批评者与愤怒的盟国政要,又稳住奥巴马政府面对的汹汹舆情,还要继续按“既定路线”走下去,是罗杰斯必须面对的难题。
在就职讲话中,罗杰斯承诺国安局不仅会加强与联邦调查局、国土安全部、司法部等内政部门的合作,还会加强对外情报合作,声称“21世纪电子情报和网络世界成功的关键,在于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国安局会成为优秀的合作伙伴”。
专家分析,作为一项军事职能,网络攻击可通过物理攻击或软件攻击来达成效果。罗杰斯领导下的国安局和网络司令部将会把重点放在以进攻方式来夺取制网络权,主要是使用有针对性的木马程序、逻辑炸弹和网络病毒等网络战武器入侵潜在对手的军事系统和通信网络,平时潜伏监视、收集情报,一旦接到命令就可以快速实施控制和破坏。
事实上,早在2007年,美国小布什总统就曾命令国安局用网络攻击手段对付伊拉克反美武装。美国国安局通过干扰伊拉克反美武装安装在路边炸弹内的手机,并向他们使用的电脑发送被篡改的信息,不仅破坏武装分子的袭击计划,有时还会把反美武装引入埋伏。很显然,今后相关的业务会越来越多地交给罗杰斯领导的团队。 雷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