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顺畅人才培养链
如何打造一条顺畅的人才培养链,让爱踢球的孩子们,可以接受更为系统和专业的训练,可以无忧无虑地在绿茵场一直奔跑下去?2012年1月,申城在全国率先做出探索。由部分大学、中学、小学和区县教育局、体育局自发组成的、致力于青少年足球人才“一条龙”培养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在同济大学揭牌成立。
联盟239家成员单位中,包括本市15所大学以及来自16个区县的35所高中、76所初中和113所小学,15个区县还相继成立分联盟,其中6个分联盟与7所大学实现了签约对接。在校园足球联盟内,高校聘请专家对高中、初中、小学足球教学与训练提供技术支撑,区县教育局在人力、物力、资金、政策等方面提供管理、服务和支持的建设体系。
日前,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来沪参加第12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新闻发布会时表示,上海的校园足球联盟建设走在全国前列,有值得推广的经验。“我们希望定点学校每个学生都会踢球,每周一节体育课必须上足球课,班班有球队,周周有球赛,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足球人口。”
成立了区级足球联盟
杨浦区鞍山初级中学初一的王一诚是校足球队队员,在刚刚举行的东亚校园足球邀请赛上,他获得了金球奖。在老师眼里,王一诚是个“聪明小孩”,踢球有章法,读书很轻松,尽管经常训练,他总是能保持班级第三、年级前十的好成绩,最近他还被推选为年级大队长。
鞍山初级中学校长贾晓岚介绍,在鞍山初级中学,这样的孩子并不少,全校目前每个年级都有约10名足球特长生,每个年级组织一支专业队伍每天训练。与此同时,学校开设的足球课程、班级赛等活动将足球文化蔓延至全校。
贾晓岚说,中学在联盟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从五角场小学、平四小学对口选拔的足球特长生都很优秀,我们希望这些优秀学生不要过早脱离文化学习和校园生活,在校园足球的氛围里成长,将来再推送到高中、甚至大学,让这些足球少年有更宽的选择道路。”学校毕业生有的走上职业足球道路,有的进了申花队,还有的成为了足球教练。学校足球教练柴俊明就曾是鞍山初级中学的毕业生,后来他被复旦附中录取,然后考上体育学院,现在回到了母校,和孩子们一起与足球为伴。
2012年,随着上海市校园足球联盟的成立,各区县成立了区级的足球联盟,比如黄浦区由多次在市级比赛中夺冠的大同中学担任“盟主”,区内各校组建了联合教练组,大同中学的教练走进小学和初中校园教孩子踢球。这个暑假,足球少年聚在一起,分年龄段进行训练。
帮助小球员圆名校梦
在大同中学足球项目负责人陆兴海看来,区内的横向沟通和各学段的纵向交流,有利于高一级学校发现足球好苗,并让热爱足球的学生有更多机会圆名校梦。他坦言,如今,大部分家长并不愿意孩子将来走足球专业道路,希望孩子学业和球技兼顾,“两条腿走路”,联盟打造的升学直通车,有助于把一批有踢球天赋的孩子留在绿茵场。“以前,全市只有4所高校有足球专业高水平运动队,可以招收体育特长生,现在,联盟内有15所高校,不少高校规定,只要达到一本分数线,就可凭借足球特长被录取。”2012年、2013年,先后有两名大同足球队队员因此被上海财经大学录取,还担任了队长。
在大同中学,每天放学后,足球队要进行2个小时的训练。为了让他们不落下文化课学习,每天中午,学校组织老师为足球队队员进行40分钟的学业辅导,双休日也为他们义务补习。队员如果成绩下滑了,家长将在第一时间收到通知。高二的郭智鳞是球队主力左边锋,家住杨浦区,每天清晨5点半就要起床,但成熟的体教结合模式,让郭智鳞的父母对孩子踢球全力支持。近年来,大同中学足球队的成员,全部被大学录取。
曾经起草联盟发展纲要的成耀东坚信,搞好校园足球,设置相当规模和水平的学生联赛并且在联赛中大力培养基层教练是重中之重。 本报记者 易蓉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