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国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金陵之殇,举国之恸。
“大屠杀,其实是从上海开始的。”上海民间抗战研究者杨克林,近日向本报记者披露他多年在日本走访收集的史料,证明了一个早已是共识但又缺乏证据的历史事实:1937年底日军在中国华东地区的屠杀,始于上海。
上海、苏州、无锡、常州、丹阳、句容、一直到南京,300公里的沪宁线,简直就是一条血路。
屠杀从8·23开始
“我们讲南京大屠杀,只强调‘南京’二字,这很容易让中外民众产生错觉,似乎南京大屠杀只限于南京一城之内,南京之外日军就没有屠杀了,殊不知南京大屠杀其实是从上海开始的。”杨克林说。
首个国家公祭日前夕,杨克林向记者展示了他搜集到的最新史料,“这些资料都是日本随军记者收集和拍摄的,都是当时日本报纸不许发表的,后来才逐步解禁。”
“大屠杀”其实从1937年8月23日日军在上海登陆时就开始了,最有力的铁证记录在森山康平所编的“证辞记录三光作战”中,当谷寿夫的日军第六师团从松江向昆山推进时,他收到司令部的命令是:“不论农夫工人、妇女儿童,凡中国人一概都杀,房屋全部放火焚烧。”
从上海到南京的300公里,一寸山河一寸血,日军在这条血路上进行杀人比赛,奸掳焚杀不计其数,其严重性丝毫不亚于其后在南京的暴行。
“仅在上海,有据可查的日军大屠杀,就至少发生过4次,分别在宝山、金山、崇明和青浦,其中最早的一次是‘八一三’开战后的第10天。”
在宝山的淞沪抗战纪念馆,有一个展厅,黑色的墙上密密麻麻刻满了名字,上书“罗泾大屠杀遇难同胞名录”。1937年8月23日凌晨,侵华日军在宝山罗泾小川沙河口登陆后,沿途烧杀淫掠,在不到100天的时间里,杀害平民2244人,烧毁房屋10948间,奸淫妇女数以百计,其手段之残忍,密度之高历史罕见。
杨克林曾经在东北采访一名淞沪会战的幸存者,叫张雁。1937年11月8日,当时16岁的张雁在上海佘山天主堂边的一条小河旁被日寇抓住砍头,结果被砍下了一小半头颅后倒下,照片中,张雁的面部从右耳根到左鼻根的伤疤非常明显。
根据战时的《泰晤士报》报道,日军柳川军团的第十军11月8日突袭松江,战前松江某村庄有居民数千人,数月后英国记者再回来时,只发现老弱五人,躲在法国教会的一幢宅子里,流着眼泪,已经断食。
当时美联社著名记者王小亭在被日军轰炸后的上海南站铁轨上拍摄了一个父母刚被炸死、正在哭泣的儿童;这张照片迅速传遍世界,这也是大屠杀最早的见证。
11月9日,坚守上海三个月的国民党军队最终不得不放弃抵抗,以近乎溃败的方式混乱撤退,这使得战前蒋介石政府在上海到南京之间设置的三道防线形同虚设,日军在平坦的长三角平原随心所欲,一路杀向当时的首都南京。
天堂变成地狱
上海失守,紧邻的苏州彻底不设防,11月19日,日军占领苏州,有着“天堂之美”的“中国威尼斯”,沦陷在一片腥风血雨中。
当时大部分苏州平民来不及出城,整座城市就被包围,日军因为担心城内藏有中国军队,所以先进行了12个小时的狂轰滥炸。一位当时在苏州旅游的外国人描述道,“大量的炸弹从天空落下,猛烈爆炸,肢体、尘垢、砖石和泥灰,不断飞腾,好像一道道的瀑布,这真是骇人的景象,恐怖疯狂的场面,使我们不敢正视,日机整天在头上飞翔着,投下死亡的礼物。”
据《苏州大劫难——侵华日军罪行录》记载,抗战期间,日军在苏州至少杀害了2万多同胞。
苏州娄葑镇的《娄葑镇志》记载,1937年11月21日,日军派出一支100余人的部队驻扎在洋泾角村,上午9时开始,日军把抓到的村民和过路人拉到村子东北一户陶姓村民家里集体屠杀,时间一直持续到次日上午。据参加尸体掩埋的人清点,这次屠杀一共杀害了100多名无辜百姓,其中还有很多还未成年的孩子。
“日军占领苏州后,我们第一次回去的时候,看见街道尸骸累累,而那些尸骸足足搁了十天。无数的老百姓给杀死了,许多人已经终身残废,还有许多人蜷伏在收容所中,或藏匿在山洞里,不敢回家。最痛心的事情就是日军侮辱各种阶层的妇女。”一位当时在中国侨居三十五年的美国人,在1938年3月上海密勒氏评论周报增刊《中国之毁灭》中写到。
不仅是苏州,整个苏南地区,一市、一乡、一村都遭受了上万人、上千人、上百人的死亡。
在无锡所发生的屠杀中,规模比较大的有:方尖碑所在地发生的“长善坊、华庄案惨案”,遇难人数70多人;发生在无锡东部东亭的“许巷惨案”,遇难人数223人;发生在马山的“马山惨案”,共有1000名左右的当地村民遇害。
根据官方资料,在日军从上海向南京行军的这短短一个月内,苏南地区有3万多平民惨遭屠杀。
日军当时杀男留女,男的杀光后,则杀妇孺。《读卖新闻》随军记者小俣行男后来记录道,“不强奸中国妇女的士兵,几乎没有。被奸妇女大部分在事后被杀掉。”
(下转A18版) (上接A17版)
“杀人竞赛”始于无锡
记者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方了解到,1937年11月12日淞沪会战定局后,杀红眼的日军不顾国内的反对,从东西两个方向加速向南京挺进,柳川部队绕杭州抵嘉兴,然后沿太湖北岸直插长兴,再兵分两路:一队朝宜兴、溧阳北进直逼南京,另一队绕安徽广德、芜湖,后抄长江浦口至南京。松井石根的部队则从昆山、常熟再朝苏州、无锡,然后直插武进、镇江,利用长江水道,陆军和舰艇并进。
众多的日军大屠杀暴行中,两名日本军官的“杀人竞赛”,日本媒体所报道的“百人斩”,是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日军第十六师团中岛部队两个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在军方的鼓励下,彼此相约“杀人竞赛”,商定在占领南京时,谁先杀满100人为胜者。这场丧心病狂的“杀人游戏”,其实一路从苏南杀到苏北,起点是无锡。
当时《东京日日新闻》,连续刊登该报随军记者浅海、光本、安田、铃木等4人分别从江苏常州、丹阳、句容、南京发回的现场报道,详细记述了两人在无锡、常州车站,丹阳奔牛镇、吕城镇、陵口镇,句容县城,南京紫金山等地刀劈百人的经过。这些报道不仅时间、地点明确,杀人过程及其数字清楚,而且还配发了图片,两人在日本被称为“皇军的英雄”。
1937年12月5日,日军占领南京城外不足50公里的句容,此时向井敏明杀了89人,野田毅杀了78人,因皆未满100,“竞赛”继续进行。12月10日中午,两人在紫金山下相遇,彼此军刀已砍缺了口。野田谓杀了105人,向井谓杀了106人。又因确定不了是谁先达到杀100人之数,决定这次比赛不分胜负,重新比赛谁杀满150名中国人。
“杀人竞赛”史料详实,广为人知,是证明大屠杀不仅仅发生在南京的最有力例证。日本投降后,这两个战犯在南京被执行枪决。
南京大屠杀,不仅仅是南京城区,也包括邻近郊县的“大南京”地区。美国斯迈思教授在名为《南京战祸写真》的调查报告中,以江宁、句容、溧水、江浦、六合五县作为进行调查的对象,将该五县视作日军在宁暴行所覆盖的范围。1937年12月至1938年2月:江宁被杀9160个平民、句容被杀8530平民、溧水被杀2100平民、江浦被杀4990平民。
德国驻华大使馆留守南京办事处于1938年2月26日向德国外交部发送的第21号报告中写道,“江宁和句容农村农舍已被烧光,日本兵首先把箱子,包袱,农具等等,都集中到砖瓦结构的房子中,然后烧得精光,农民的牛、驴、猪,鸡等家禽也斩尽杀绝。”
历史事实不容回避
一直以来,日本民间和媒体都不乏对侵华战争深刻反思者,其中有一个名叫本多胜一的《朝日新闻》社记者,4次来到中国,从上海到南京,访遍当年日军北上的血路,采访战争亲历者,把日军犯下的罪行写成文章在《朝日新闻》上连载,还出版了《走向南京之路》、《南京大屠杀始末采访录》等,在日本国内掀起了关于“南京大屠杀”是真实还是夸张虚构的最大争论。
记者仔细查阅了本多胜一的报道和著述,1971年他第一次到中国,看到了日军战争罪行的相关资料,非常震惊,“这些事情在日本从未听说,我觉得自己应该把历史真相说出来。”此后,1983、1984、1987年,本多胜一又三次来到中国进行采访。
在《朝日新闻》的连载中本多胜一写道,“我调查日军在1937年从上海到南京的战争中犯下的罪行,它有助于日本人深刻地了解日军在中国做了些什么。我认为,只有冷静地看待过去两国的关系,承认日军侵略中国这一事实的基础上,日中友好才会成为真正的友好,不了解侵略的事实,只谈表面上的友好,那是不牢靠的。”
1983年11月29日,本多胜一来到上海金山,先后来到金卫乡和山阳乡,历时近一个月,深入乡村,走访农户,寻找间隔46年的幸存者。1937年11月,日军在金山卫海滩登陆,随后居民听到枪炮声纷纷逃难,来不及逃难的就遭到了日军的屠杀、强奸,三天之内,80%以上的房屋被烧毁,共计3059间,被杀的居民有1015人。
本多胜一在金山找到一个名叫陈福兴的幸存者,日军入侵时只有9岁,他回忆称当时金山卫城内外鲜血横流,到处是被日军残杀的尸体和死去的猪牛,海滩旁还停泊着无数日本军舰。自己家的房屋被烧得仅剩下一面墙,护城河岸边的中池旁堆了许多尸体,家里除了他之外,全部被日军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