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3: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1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金书林古牡丹的护花使者
崔沔
▲金书林和古牡丹
▲江南第一古牡丹
  文 图/ 崔沔

  你或许不认识金书林,但你也许知道,奉贤区奉浦社区吴塘村的“明代牡丹苑”里有一株上海最古老的牡丹。百年牡丹已不可多得,树龄超过400年的明代古牡丹,那就更稀罕了。

  俗话说“谷雨三朝赏牡丹”,谷雨前,我在那里欣赏古牡丹竞相怒放、雍容华贵时,遇到了“花王”背后74岁的“护花使者”金书林。这株“江南第一牡丹”源自明代书画大家董其昌,原是金家的“祖传宝物”,承载着金家的代代呵护。到金家22代,金书林从小爱花护花;而今,他做“园丁”已有几十年了。

  祖传古牡丹,赠自董其昌

  从大叶公路拐入牡丹园路,过向阳河桥,一堵白墙掩藏在绿树间。这里就是明代牡丹苑。镇园之宝就是那株古牡丹,虽经400多年风风雨雨,依然充满青春魅力,枝繁叶茂,粉红色的花朵大如碗口,娇艳欲滴。它不但“年纪”大,“来头”也不小。

  金书林是明朝吴塘乡绅金学文的第22代孙,他告诉我,他从记事起就知道自家庭院中的那株牡丹是祖上种植的,树龄比全家4代人的岁数加起来还要大。从小,金书林就爱在牡丹旁玩耍,看大人给牡丹培土剪枝。懂事后,他知道这株牡丹是书画大家董其昌赠送的。据奉贤地方志记载,董其昌少年时就读于松江叶榭水月庵,与邬桥吴塘金学文是同窗好友。明万历年间,金家新宅落成时,正值董其昌升任礼部尚书,他临赴任前,书写“瑞旭堂”匾额并以两株牡丹相赠好友金学文,寓意金家富贵吉祥,族裔兴旺发达。其中一株是绿牡丹,另一株是“粉妆楼”。金书林说:“不久之后,绿牡丹因分家迁移,不幸凋零死亡;而那株‘粉妆楼’有了前车之鉴,此生从未挪过地。”从此这株“粉妆楼”牡丹在金家人的呵护下,枝繁叶茂,绽蕾吐艳,生生不息,代代相传。金书林是老大,成年后,他在工作之余,担起了养护古牡丹的职责。父亲年迈后,他完全做起了古牡丹的“个护”。对他来说,古牡丹已不再只是一株植物,而是一份情感,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据2002年竖立的“古树名木保护牌”,这株编号为1226的明代古牡丹距今有400年历史。上海市古树名木管理部门鉴定其为上海目前所存最古老的牡丹,编入“上海古树名木之最”,被誉为“江南第一牡丹”。

  夏日搭凉棚,入秋煨猪肠

  上世纪80年代初,金书林老宅拆迁。牡丹原本种于金书林屋后的后花园,而今却和主人分散两地,这令金书林牵肠挂肚。“因为没人照顾,牡丹长势受影响,特别让人担心的是,常有人攀折枝条,摘花伤叶。虽然它只是一棵花草,但已步入老年,怎么吃得消?”他多次向园林部门反映,专家认为,搬迁牡丹,可能会令牡丹“树挪死”。

  1995年,金书林说服族人,和弟弟金林龙、金水林一起将古牡丹捐赠给了国家。其间,中外客商豪富多次以高价求购,金家不为所动。随后,政府在原地建起了一座“明代牡丹苑”,古牡丹围起了井栏,背靠竹林,前有许多新种牡丹陪伴,侧有牡丹亭可供人休息,小径曲幽,美不胜收。园子里,粉色重瓣的“粉妆楼”在单瓣的白牡丹众星拱月下分外抢眼。在当地政府的委托下,金书林当仁不让做起了“园丁”。

  金书林有一大把从实践中获得的养花经验。古牡丹根部的培土泛白了,要及时浇水;培土硬实了,就该松土;杂草要及时清除,免得争抢营养;黄叶、枯枝应及时修剪。“它还贪嘴吃荤。”在金书林嘴里,古牡丹就像个顽皮的孩子。每年入秋后,金书林都要准备一大盆猪肠,大约15斤,洗净后放在锅里煮一煮,再在古牡丹根部用铲刀刨一圈浅沟,把冷却的猪肠及汤埋进根部,让古牡丹在漫长的冬季吸收养分。到春初,再让古牡丹“吃”一次荤。几十年来,金老伯年年如此,这是他家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养护经验,为此家里专门多备了一口煮猪肠的锅。

  古牡丹原本种在老宅庭院内,四周有房屋遮蔽,常年阴凉。老屋拆迁后,原来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古牡丹经不起夏天的暴晒,金书林便在四周搭起棚架,用黑色的网状遮阳布,不时为牡丹洒水浇灌;冬天寒冷,又架拱形暖棚,盖白色塑料膜,还要给它盖“棉被”。

  精心加爱护,为花挡灾厄

  在金书林的精心呵护下,“风烛残年”的古牡丹渡过了一次又一次“劫难”。

  上世纪60年代,红卫兵闯进不远的凤阳庙,将庙砸得千疮百孔。红卫兵喊着口号,随后又闯进金书林家,要把古牡丹也砸烂。“它只是一棵植物,招谁惹谁了?”金书林和父亲的态度最终让红卫兵放过了牡丹。

  1987年夏,金家老宅遇龙卷风,当时古牡丹周围的房屋因搬迁已拆除,只剩下一棵高大的山榆树陪伴,山榆树被大风刮倒,压到了牡丹一侧枝条,古牡丹元气大伤。金书林寝食不安,连续几天蹲在古牡丹旁,细致观察,祈祷上苍保佑。一周后,见古牡丹情况稳定,他才精心修剪,细心呵护,施以养料。几个月后,古牡丹慢慢恢复了开枝散叶的活力。金书林仿佛自己获得了新生,欣喜不已。

  2006年2月一天夜里,奉贤下了场特大的春雪,古牡丹的暖棚承受不了积雪重压而坍塌,他用双手刨开古牡丹上的积雪,发现花的根部有些冻伤,部分花蕾萎缩脱落,他马上找出稻草,给古牡丹的根部“穿”了件厚厚的衣服。这件事,让他后悔不已,好几天吃不下饭。之后的每年冬季,金书林都要为古牡丹搭建结实的暖棚,为它穿上“冬衣”。几年前古牡丹还遭遇过“采花大盗”,32朵花一夕间只剩下18朵粉红色的牡丹花。采花人可能是从矮墙翻入牡丹苑内。他第一时间向派出所报案。此后,他看管古牡丹更留神,去年起为牡丹苑安装了监控探头。

  牡丹苑免费开放,春天时游客络绎不绝。近几年,金书林每讲到古牡丹的人文历史、神韵内涵时,自豪中却总有点忧虑。“它身子骨没以前好了!”也许是古牡丹四周井栏及地下水泥地基对植物根系不利,也许是老房拆迁后,牡丹还没适应“新环境”,“以前古牡丹可以开花七八十朵;这几年逐年减少;今年三四月份气温大起大落,令花卉花期有点紊乱,估计今年只能开二三十朵了。”

  牡丹苑外的小马路“牡丹园路”,路名即来自古牡丹;古牡丹一朵朵碗口大的粉色重瓣花,花开不言,似乎都在感谢金家世代的付出。而一生与古牡丹相伴的金书林希望,牡丹可以成为奉贤乃至上海的“大名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读者之声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体坛人物/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 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格言
金书林古牡丹的护花使者
给老人送上消防安全课
百老德育讲师团筹拍电影《来自远山的歌》
关爱老人送戏下乡进庙镇
大型便民活动进殷行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B13金书林古牡丹的护花使者 2015-04-19 2 2015年04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