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再争先
“下一站,临港大道站。”昨晚,当轨交16号线列车驶入浦东临港地区,记者所在的车厢已空空荡荡,与去年国庆黄金周成为上海最拥挤地铁线路时的状况大不相同。在临港上班族的眼中,“工作日上海客流最小线路”与“节假日上海最拥挤线路”的人气反差其实是一种常态,折射出临港开发12年仍面临的巨大挑战。
昨天,为期三天的2015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在临港开幕。在“临港夜话”中,上海市临港管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浦东新区副区长陈鸣波透露,优化完善后的新一轮发展战略和“双特”政策即将发布,临港定位将从“新城”调整为“独立辅城”,落户政策可能调整,以期吸引年轻人来创新、创业。
昨天,浦东迎来开发开放25周年,陆家嘴、外高桥、张江……一个个板块陆续崛起。未来的板块在哪里?下一站:临港!
海边新城开始热闹了
“来临港,看临港,爱上临港”是临港人对外界朋友常说的一句话。来到这个负氧离子含量高出市区7倍的地方,“看到临港就会爱上临港”也是许多人的真实感受。因此,这句话的重点应该是第一个“来”字。如何把人气引到距人民广场76公里之遥的地方?这是临港人不懈探索的课题。
吹沙成陆需要时间,集聚人气造城亦然,这不是光靠基础建设就能实现的。临港2003年启动开发,至2014年底,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0亿元,引进项目300多个。特别是2014年以来,随着“双特”政策效应显现和自贸区管委会南迁、浦东“南下”战略等一系列举措,临港发展加速,2014年引进内资注册资本超过600亿元,新增内资企业超过9000家,同比分别增长6倍和2倍。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和轨交16号线开通、S2高速免除小客车50元通行费等交通配套的支撑下,临港人气明显上升,目前人口数为35万,实有常住人口约9万,还有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因此,一个在校大学生打造的“爱在临港”生活服务类微信号就吸引了3万余粉丝。一位10年前在临港买房的房东告诉记者,去年,房屋终于租掉了,去燃气公司办理开通手续时,来办业务的房东还有不少。
聚人气仍是未来重点
不过,正如参加临港规划编制的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金忠民昨晚所言,人气不足仍是最大痛点。
去年国庆长假,外高桥进口商品直销中心、上海外高桥汽车展示交易中心、艺术品保税展示三个功能性实体项目相继在临港开张,步行街上有文化展览,滴水湖边有美食节,马路和绿地上还有自行车赛、风筝赛等颇具临港特色的体育赛事,再加上长年蓝天白云、碧波荡漾的自然环境优势,吸引50万市民前来游览,滴水湖周边停满车辆。每逢节假日,来度假的游客也总是络绎不绝。
既要有短期的火爆,更要把人留住。临港管委会和南汇新城镇政府透露,未来三年,“聚人气”将始终是临港“一号工程”。他们计划引进海昌极地海洋世界、上海天文馆、国际健康城等大项目,深度开发滴水湖游艇、婚纱摄影,同时通过提升配套水平等举措,3年内实现临港主城区实有人口15万、吸引入驻企业1000家、集聚年旅游人次600万的目标,远期目标是人口总量达到120万-150万。
创新将成发展驱动力
12年来,因为种种因素,临港开发经历了不同阶段,临港人和外界专家一致认为,如今正是力度最大、势头最好的阶段。
金忠民认为,一座新城的成熟至少需要30年时间培育,那么,年轻的临港能做些什么?陈鸣波昨晚透露,临港将出现一系列新的亮点和热点,科技创新则是其发展的内生驱动力。
与以往常有的土地批租、政策补贴等行政化思路不同,临港致力于科技创新引领的市场化道路。高端产业是临港发展核心,目前,临港已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具备一定的先发优势,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一批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也是国内唯一获得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环保部、商务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部委支持的国家级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我国40%的核电装备是“临港制造”。
陈鸣波表示,临港还将对标“工业4.0”时代发展新要求,规划建设德国工业4.0示范产业园、IC装备和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特色专业园区。“海绵城市”、西伦敦低碳实践区的姐妹园区等一系列新鲜热词的出现,也彰显这座“无中生有”新城的高起点和大前景,目标直指“上海面向未来的重要发展引擎和战略新空间”。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