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第192期新民科学咖啡馆“开张”,台湾中山大学生物科学系张学文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思贤环评副教授都认为,环境影响评估尤其不可忽视生态考量,划定“生态红线”才能推动可持续发展。“在环境敏感区设立长期监测点可能至关重要。”
开发危及生态可终止
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台湾,环评都是由获得环评部门A级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或公司来完成。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环评确实掌握着开发行为的“生杀大权”。张学文说,环评的目的就是减少开发导致的污染,维护人类健康与生态平衡。“它不仅会影响开发项目的选址、设计、投资、施工长短,能够降低后续污染治理费用与社会成本,甚至能终止危及生态的开发。”
张学文介绍说,环评模式多样,“考评”的对象也是“上天入地”,包括开发可能带来的大气品质、水质、动植物生态、环境振动、健康风险、噪音评估等多方面。
在台湾,公路或铁路建设等交通项目、大型开发、开矿、能源项目、风景游乐区等都属于环评对象,因为这些项目的建设会对生态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公路或铁路在山区开凿,会造成道路两边动物通行的阻隔;水库截开水中族群,使得螺、贝、虾之间没法交流。
目前环评周期过短
唐思贤说,近几年来,我国的环评工作有了很大进步,也从以前只偏重开发项目可能带来的大气、水质等污染,到现在加入了生态考量。
但是,唐思贤也坦言,目前大陆开发项目的环评周期较短,比如只有2个月。“不能全面反映生态系统的周期性变化。这时候,我们只能拿以往的类似项目来做类比。”他指出,为了解决这一现状,在一些环境敏感区域设立长期监测点或许是不错的办法,一旦开发涉及这些敏感区域,积累的资料马上就能派上用场。
建设不能“因噎废食”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开发建设是无法避免的,但是如何才能解决好生态建设和开发之间的矛盾?唐思贤认为,社会发展不能“因噎废食”,划定生态红线才是解决矛盾的“关键”。“环评时,生态红线一定要划好,确保红线内的生命能量能流动起来,不至于因为开发项目而令环境变得糟糕。”
张学文说,无论是大陆和台湾,都有不少成功案例,在确保生态红线的前提下,以“曲线”方式发展项目。如台湾东部台九线“截弯取直”的规划道路需要穿过一大片“生态敏感区”,这些区域中生活着台湾猕猴、穿山甲和各种鸟类等台湾珍贵稀有物种。最终项目以高架建设的方案通过了环评———高架路不会让道路两边的物种出现阻隔;虽然高架炫光增多,但对地面上的生态环境影响不大。而大陆的青藏铁路在规划时发现,它刚好要穿过藏羚羊迁徙的路线,因此,项目设计之初,专家花了很多精力,专门在青藏铁路上为藏羚羊设计了一条迁徙通道。
本报记者马丹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