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新闻面对面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4月19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碎片化阅读,让人欢喜让人忧
本版插图 郑辛遥
  主持人的话

  又一个世界阅读日近在眼前,当我们谈论阅读的时候,话题总绕不开“碎片化”这个关键词。每天,我们从各种电子终端接收到海量信息,阅读显得如此轻松、容易。有人焦虑——碎片化阅读让人逐渐丧失分析思考能力,也弱化了阅读严肃的大部头的能力;有人乐观——新的工具让阅读后的交流更容易,也更可能碰擦出火花。你支持哪一方?

  A

  微博阅读,遇到意想不到的知音和论敌

  主持人:看到您在微博上晒出自己搬家时打包的250箱书,有网友留言问您:看您天天刷微博,什么时候看书呢?能透露一下您平时的阅读习惯吗?

  鹦鹉史航:我在所有不用干别的事情的时候都在看书,我没有车,也不会开车,坐出租车的时候可以看书。一般来说,两三天会看完一本书。

  阅读习惯就是买报事贴,看到有重要的东西就记下来贴在那一行边上,一本书被贴过才算真的看过。之后,会挑重要的内容摘抄到微博上,或者,有时候也会在讲座上再一次分享。以前的“史航说书”,和现在的“鹦鹉说”,都会把一些有意思的东西说出来,说出来才比较容易记住。

  主持人:有很多人批评微信、微博等让人们的阅读碎片化了,您是活跃的微博博主,您觉得微博、微信和严肃阅读之间矛盾吗?

  鹦鹉史航:微博和微信与严肃阅读一点没有矛盾。没有微博、微信的时候,有些人读的书也未必多吧。微信我不爱玩,和熟人一起没意思。我喜欢微博,和陌生人交流会遇到意想不到的知音和论敌。对我来说都是阅读中有意义的平台、跳板。

  主持人:您的微博上会推荐一些很棒的读物。在您看来阅读会给人带来什么?

  鹦鹉史航:就算给你3天整的时间读完一本书,你想起来的时候也不会是那十万字,往往是一个个的点,这些点都可以发到微博上,也许一两年后有人看到,再来和我争论或者附和,都是增加记忆的方法。我自己发明了“短短微博史上的今天”,把五年以来的微博加上今天的感慨转发出来。我觉得用微博来读书是特别好的。关于阅读对人的影响,我想说,阅读帮不了人,但阅读能让人觉得被帮助了。

  主持人:您会对学生有阅读方面的要求吗?

  鹦鹉史航:我以前当老师的时候,对学生的要求是领情又任性地度过一生。读书,你要是喜欢一本书,你会对作者非常领情。我会给学生开书单,就像我在微博上也会推荐很多书,但没有哪一本是必读的。我经常鼓励学生看一些不必读书目,为了节省时间,互相交流不必读书目。

  主持人: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接收信息越来越碎片化,很多人因此发现自己无法沉下心来读长篇大论的文章。对此,您有什么建议或者方法可以分享吗?

  鹦鹉史航:发现自己无法沉下心去读大块文章的人就别读了,放过那个文章也放过自己的心,没人能帮你,也没办法帮你,沉不下心有什么办法?

  B

  互联网让阅读成为带有公共性质的短跑行为

  主持人:看到您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自己在家半个小时就要看一下微信,到饭店里还没有坐下就问人家要WIFI密码,您怎么看互联网对大众阅读习惯的影响?

  毛尖:互联网让我们的阅读变成一种带有公共性质的短跑行为。这种行为有利有弊。对于没有阅读习惯的人,这种公共短跑会是一种激励和鼓舞机制,但是,对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这种多少零碎化、标题化的阅读是对耐心的一种消耗。我自己就发现,我读长篇的认真程度和耐心都下降了,同时,也更经常地容易被标题党和文不对题的图片误导,浪费很多点击。

  主持人:微博的字数一般都在140字以内,有图片的常常更容易被人点击、转发,微信没有字数的限制,但是,字数长,又没有多少配图的微信被阅读的几率通常很低。您怎么看这种状况?

  毛尖:在一个“快餐”时代,便利和花哨当然有优势。但微信的胜出不能只在字数层面上去理论,它和一整套的商业模式相捆绑。微信红包就是这个模式的一次展示。

  主持人:您自己在看微信、微博的内容时,会怎样取舍?

  毛尖:我现在基本不看微博。微信因为是朋友圈发的,都会看一眼。朋友中有些微信大户,像我们华师大的罗岗教授,他的微信热点多,热门话题多,学术更新快,他发的长文章就经常会认真学习。

  主持人:习惯了碎片化阅读,会给人们的阅读水平带来怎样的影响?

  毛尖:也不会完全是坏事吧。有时候,零碎的一点时间,因为有微信,倒也被利用了起来。

  主持人:阅读习惯的培养,哪些因素会起到比较关键的作用?

  毛尖:习惯的培养,主要还是看在倡导什么样的阅读和阅读氛围吧。比如,现在的应试教育那么辛苦,中小学生没有太多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习惯当然会碎片化。如果教育体制对此有所调整,把大块的课外时间还给孩子,那么,我们再来谈阅读习惯的培养,会比较有效。

  主持人:您会给学生开书单吗?

  毛尖:会开书单,尤其是对研究生。不过,我对书单是持悲观态度的,因为有时课外让学生看一下,比如非常好看的《傲慢与偏见》,总也有同学看个电影了事。我不是谴责他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我自己可能偶尔也会这么做。但是,现在很多同学读原著、读小说的兴趣是大大降低,他们认为图像更直接更深刻,这也是一个真实的理由。所以我有时候自己也怀疑,是不是在我们告别象形文字后,在重新迎来一个图像时代?

  C

  深入浅出荐书,小众书也能吸引大众读者

  主持人:您做读书节目很多年,这些年下来,有没有感受到听众的变化?

  小马:早些年的《长书短读》是用一周七天读一本书,一般会选择情节连续性的、有人物变化、故事推进的长篇小说。每次节目能读6000字左右的篇幅,一周7天下来,通常可以读一个长篇的70%左右的内容。后来,我发现,大家没有闲功夫花一个小时听那么长的内容。2013年开始,我把《品味书香》节目重新开了起来,每天介绍一本书。我将书的作者、责任编辑或者是一些书评人,请到直播室,或者是在节目中电话连线采访,通过这种形式将书中精彩的部分、创作背后的故事等介绍给听众。

  我发现,在介绍书的时候,不能讲得太艰深,如果在节目直播中谈到的东西,听众不能马上听明白,需要深入思考,可能就会给他们听节目带来一些障碍。这一方面可能和现在的人们太过忙碌,每天接收的信息量太大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节目的播出时间是在晚上9点到10点,很多人将听节目当做睡前的放松。

  主持人:什么样的内容比较受欢迎?对于一些相对小众的,但是品质很好的书,有没有什么方法引导听众来关注?

  小马:全国每年要出42万本书,大量鱼龙混杂的内容在其中。考虑到我们节目的听众人群范围很广,我在选书的时候,也尽可能丰富。我发现,亲情类的作品通常比较能够打动人,这种情感是每个人心里最柔软,最深入骨髓的东西。

  主持人:您怎么看“碎片化”对人们的阅读带来的影响?

  小马: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移动端去获取信息,去阅读,但不管怎样,大家还是在阅读,微信、微博带来的碎片化阅读中也有一些不错的内容,比如余秀华的诗歌就是在微信朋友圈中红起来的。《品味书香》节目做到现在有两年了,节目的收听率在北京同时段的节目中排名第五,在我们台同频段的节目中排名第六、第七,我想,这说明大家对于阅读是有需求的。

  主持人:节目的听众主要是哪些群体?节目中介绍的书,有多少听众会去看?

  小马:两类人比较多,大学低年级学生和孩子在1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我觉得这和他们的社会角色有关。大学低年级学生高考的压力已经过去,求职的压力还没有到来,生活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单纯地面对学习。孩子在10岁左右的中年女性,职场上大多过了拼搏的阶段,进入了比较稳定的状态,生活中,孩子也过了最让她们操心的阶段。这两个群体比较能够沉下来进行一些深度的阅读。坚持把节目听下来的观众里大约能有30%的人会去看节目中介绍的书。不过,从微博、微信平台的反馈可以看出,长篇的纯文学作品接受的人比较少,更多的人会愿意去读一些短篇集。

  D

  碎片化信息之上无法搭建认知体系

  主持人:很多人对碎片化阅读表示忧虑,您对此作何感受?

  苏琦:人人都在说,这是一个浮躁的年代,这是一个碎片化的年代,可是没有人愿意放下手中的各种移动终端。我们已习惯于随时随地发表或转发各种消息、段子、俏皮话,然后急着为别人点赞或等待别人点赞。

  科学证明,这其实是一种容易使人上瘾的生活方式,因为对未知事物好奇心的满足能在人脑中释放一种多巴胺,它能使我们体验到一种快感。因此,我们虽然经常发一些帖子,哀叹“从前那么慢那么美”,也经常转一些后工业或前现代社会慢生活的图片,以此标榜我们良好的判断标准以及对别样生活的向往依然未泯,但过后我们仍然会一如既往甘心于如此凌乱的存在。

  主持人:您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给大家推荐好书,其中很多都是需要花时间去细细品读的严肃作品。您怎么看严肃阅读的必要性?

  苏琦:对认知体系的搭建,无法建立在碎片化信息的残简断章上。我们无须成为理论大师,但我们必须掌握认知工具。对生活展开的线路进行测度,无法通过在心灵鸡汤中的刻舟求剑来实现。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把握无法通过厚黑学来指引。

  严肃的阅读一定是非功利化的阅读,它没有特定目的,而纯粹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需求。人生不是一场二十四小时循环播出的剧目,我们要学会夜深人静时一个人面对自己的内心。只有通过严肃阅读,我们才能够走入别人的心灵,而不是窥探别人的生活,我们才能在喧哗与骚动中辨别真伪,而非随波逐流。

  主持人:严肃阅读是否意味着就是那些“大部头”、那些“经典”?

  苏琦:所谓严肃的阅读,并非一定意味着黑格尔式的艰深和资治通鉴式的宏大叙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书单,一切用心写就的文字,都是严肃阅读的对象。如果我们把自己转变成一个严肃的阅读者,那么我们一定会找到严肃的写作者。真诚是我们接头的暗号,真实是我们切磋的坐标。

  结束语

  我们需要阅读,利用等车的零星时间,或者睡前的一个小时;通过移动终端,或者纸质书。我们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也被因此而改变着阅读的渠道、习惯,甚至心态。也许,关键所在不是阅读载体,而是能在浮躁喧嚣中保持真实从容的那颗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读者之声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体坛人物/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文化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 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碎片化阅读,让人欢喜让人忧
新民晚报新闻面对面A07碎片化阅读,让人欢喜让人忧 2015-04-19 2 2015年04月1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