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有着七十年悠久历史的弦乐四重奏组,何以在各声部成员几经更迭后,依旧在竞争激烈的乐坛立于不败之地?几天前,鲍罗丁四重奏组(见图)于上海音乐厅的访沪首演中,以他们对鲍罗丁、肖斯塔科维奇、柴可夫斯基笔下三部俄国室内乐杰作的完美演绎,解开我心中的这个疑问。
如果说茱莉亚四重奏的成就主要因长期担任第一小提琴的罗伯特·曼个人的才能与领导,而瓜内里四重奏的成功又源于四位演奏家各自独当一面的实力,那么以这场音乐会听来,鲍罗丁四重奏今日之成就,首先当归功于这四位同样由莫斯科音乐学院培养的演奏家身后坚实而伟大的俄罗斯学派的传统。成员间相似的成长背景、教育经历,以及各自于不同时期在柏林斯基等老一代团员身边的耳濡目染,让他们的演奏在音色、音准,乃至揉弦等诸多细节上形成高度统一,足见这一组合在演奏风格上的传承从不曾间断。这种因学派而造就的默契,其魅力是如此与众不同。
然而对于传统的继承又并不意味着鲍罗丁四重奏如今在音乐理念上的一成不变。即使这场音乐会中上演的三部作品早已与这一组合的历史密切相连,我们仍不难发现,较之昔日演奏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表现,他们如今的诠释已更趋内敛,而以往那份浓得化不开的俄罗斯情愫,同样也被团员们融入更开放、多元的解读。正如他们弓弦下的肖斯塔科维奇,在理智之中隐约流露出些许嘲讽,但又并不尖锐。这自然与一些总是着力于表现肖氏抑郁、尖酸情绪的演绎大异其趣。
意犹未尽中,再听鲍罗丁四重奏的最新专辑。作为一支有机会与肖斯塔科维奇长期共事的组合,最近他们在Decca唱片公司再次开启录制这位作曲家弦乐四重奏全集的旅程。在不久前完成的第一张唱片中,他们选择的三部主要作品创作时间跨度达35年之久。如此安排,正似肖氏在这一领域所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缩影,让听者清晰地感受到这期间他音乐风格的发展与变化,也显出“鲍罗丁”对肖氏音乐的熟稔。
在肖斯塔科维奇弦乐四重奏的开山之作《C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中,鲍罗丁四重奏的演奏非常轻巧,自始至终都展现出一种自然的透明感和完美的几近自成一格的技巧,这是多么令人愉快的开始啊!面对被公认为这位作曲家最具自传性格的《c小调第八弦乐四重奏》,四位成员完全沉浸于这里复杂且深邃的音乐中,他们与作曲家内心产生的共鸣在这一气呵成的演奏中显而易见。唱片最后的《升F大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创作手法简洁却蕴藏哲学深度,有如一出高贵的人生戏剧。“鲍罗丁”赋予这部作品以细腻的色彩与丰富的表现力,且让情感与思索在其中得到最佳的平衡。如此精彩的现场与唱片,不禁让我期待与他们的再度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