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举办期间,正逢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其中两场音乐会的重头主题曲目,都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因而具有特殊的庆典纪念意义。这两场重量级的音乐会,都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一场是5月7日,由俄罗斯功勋指挥大师亚历山大·德米特里耶夫指挥圣彼得堡交响乐团(见图);一场是5月9日,由中国指挥家张国勇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
之所以说重量级,是因为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以往很少在我们国内上演,它编制庞大,气势恢宏,史诗般表现了当年苏联卫国战争期间,被围困三年的列宁格勒军民同仇敌忾、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历史画面,极大地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士气、信心和勇气,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而当年(1942年)首演这部交响曲的,就是现在圣彼得堡交响乐团的前身——列宁格勒广播乐团,因此,由他们来演奏“肖七”,更显“字正腔圆”,别具意义。与乐团合作长达38年的亚历山大·德米特里耶夫,犹如一位德高望重的统帅,很有凝聚力。他的指挥条理清晰,结构感非常好。乐团整体素养高,音色丰富多彩而又具统一,弦乐滋润舒畅,富有歌唱性和张力感;铜管犀利雄壮,势大力沉,极具冲击力。整个乐团犹如装备精良的战车,一往无前,驰骋疆场!
由于中俄历史背景有相似之处,我国著名指挥家张国勇还在国内学生时代,就对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后来留学俄罗斯,师从著名指挥大师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罗大师与肖斯塔科维奇生前就有密切交往,首演过后者多部作品,是诠释肖斯塔科维奇的权威。张国勇得其精髓,如虎添翼,回国后积极推广介绍肖斯塔科维奇,指挥中国乐团首演了多部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成为国内乐坛这个领域中名至实归的“代言人”。此番他指挥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在苏联卫国战争胜利之日,上演“肖七”,自然引起关注——何况两天前的东艺舞台,已上演了圣彼得堡交响乐团的“肖七”,观众自然有对照心理。其实,这两场“肖七”,既有可比性,又难以可比。因为这是两个差异较大的乐团,对圣彼得堡交响乐团来说,“肖七”是他们的常规保留曲目,可以说是千锤百炼,非常娴熟;对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而言,我还是在多年前欣赏过张国勇指挥的舞剧版的“肖七”,这次他们几乎是“招兵买马,重起炉灶”,演出的难度远超圣彼得堡交响乐团。好在有张国勇,他以巨大的激情和对作品的深刻理解,精心排练,感召乐团。当晚的演出,全体乐手同心协力,全力以赴,状态之认真投入,超过以往。各声部的配合和发挥,也已竭尽全力,可圈可点。我注意到两个细节:当乐曲最后以排山倒海般的强音结束时的一刹那,乐团的大提琴首席即刻放下乐器,张开双臂,仰靠在座椅背上仰天长叹;演出结束谢幕时,乐团的木管与铜管乐手互相握手致意。以上场景,在国内乐团中很少见到,可见他们演出之倾情投入。可以说,这是中国乐团上演的最激动人心、最具感染力的“肖七”。同时也感觉到,除了演奏水平,我们乐手的乐器,也需上一个档次。
接连欣赏两场“肖七”,非常过瘾,殊为难得,这是本届上海之春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