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看起来很花哨,但陈村认为IP的本质“跟以前把王朔改编成电影,把谁的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是一样的。”只不过现今有了一个新的说法,看起来鼓舞人心。李少红也认同说:“其实对我们拍电影、拍电视的人来讲,不管从网络上来的题材,还是从社会中来的题材,甚至于新闻报道,或者真人真事,实际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创作的一个素材。变成电影和电视作品的时候,都要经过一次再创作,二度的创作。”
曾参与“传统”电影《花木兰》编剧,也操刀了超级IP电影《古剑奇谭》剧本的张挺说:“我觉得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一样,首先要写得好,这是一个硬标准。网络文学胡说八道一样要被‘淹’。改编时,不要求形式感很好、也不要求文字很精美,唯一的要求是有一个好故事,表达很多人的情感体验。其实文学的本质就是这个东西。”不过张挺也说,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作品和传统文学改编而来的相比,会更注重用户体验,“什么是用户体验,如《致青春》这个故事,在网络上有一亿拥众,这是真心实意喜欢这个故事的。故事跟他们个人体验有接近、类似、触类旁通之处。当你做这个作品的时候要把这个找出来才真正被拥戴,否则就是失败的,这是最大的区别。”张挺进一步分析说,“不能用传统的眼光,非常权威、非常傲慢地凝视它。如果不了解,你很贸然地用自己文学经验搞,是搞不了的。”阅文集团CEO吴文辉坦诚地说:“高度同质化很快会消耗掉粉丝的热情。”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