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先富口袋,还是先富脑袋?这是一个议论了多年的老话题。有人说,对于贫困地区的群众来说,富口袋是当务之急,富脑袋可以缓一缓;但也有人说,现在农民“富口袋”与“富脑袋”没有实现同步,“富口袋”反成了制约农村发展的短板;还有人说,富人富脑袋,穷人富口袋。种种议论,不一而足。
那么,应当如何看待这个“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关系问题?
口袋与脑袋,即物质与精神、经济与思想。两者不可或缺,两者谁也离不开谁。好比一个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好比飞机的两翼,比翼齐飞。口袋和脑袋都要富起来。在口袋已经鼓起来的人群中,尤其要注重“富脑袋”。
2015年11月23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指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贫困县要脱贫,迫切需要解决“富口袋”问题。湖北十堰百里河村是个典型的贫困村。过去,这里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停滞,村里无集体经济收入,多数群众仍然过着肩挑背驮、刀耕火种的生活。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十堰打起生态旅游牌。农民人均年收入从两年前的不足1000元飞跃到近4000元。口袋富了,才有条件谈到其他方面的发展。
但是,“富口袋”离不开“富脑袋”。扶贫要扶“志”,“扶志”也注重“扶智”。“扶智”就是“富脑袋”。贫困人口脱贫前要“扶智”,富裕起来的农村更要“富脑袋”。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说得好:“华西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富脑袋甚至比富口袋更重要。”华西村的发展之路,既是一条振兴经济之路,也是一条重视精神文化之路。物质上富裕了,精神上更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会用头脑办事,“富口袋”方能更久远。
说到底,还是脑袋决定口袋。美国维吉尼亚大学企管硕士陈光在《富脑袋才有富口袋》一书中指出:“有能力才能赚到钱,脑袋决定口袋。”贫与富,不光是指口袋中金钱的多寡,它还指脑袋中精神财富的多寡。富者证明了取得财富的公式与步骤,有致富的理念才有致富的结果。观念决定穷与富,富有和贫穷只有一线之隔。因此,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思维可以改变贫穷,知识改变命运。比尔·盖茨说过,如果把我的财富平均分给全世界的每一个人,这些钱90%还是会回到我的口袋。因为他认为自己头脑里的智慧比别人多得多。比尔·盖茨有点言过其实了。不过,他强调人的智慧的价值无与伦比,这个意见还是对的。
富了口袋,倘若不注重富脑袋,甚至富了口袋而穷了脑袋、空了脑袋,那是很危险的。家财万贯而精神贫穷,富不过三代的故事所在多有,今天还在各地沿袭。许多富家子弟沉湎于物质生活的纠缠,沉浸于欲壑中挣扎,到头来身心俱疲,精神迷惘,鼓起来的口袋也可能变得一贫如洗、两手空空。
那么,有没有一个办法,能实现“双富”,既富口袋,又富脑袋?有的,那就是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业,是创造物质财富,是“富口袋”;创新,是更新思想和理念,也就是“富脑袋”。一边创业,一边创新,不断创业,不断创新,在创业中创新,用创新再推动创业,如此循环往复不已,就能持久地做到口袋和脑袋都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