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中旬,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宣化店镇村民致电媒体,称家中孩子是该镇金山中学的寄宿生,在学校的安排下,包括自家孩子在内的一百多名学生,“配合”老师举办了一场贫困生补贴发放“仪式”,他们每人手举一沓散开呈扇形的百元现金拍照,面对镜头必须绽放笑容。让这位家长气愤的是,拍完照,校方就安排孩子走了,至于钱,一分都没拿回来。“国家的政策是好的,为什么到下面就走了样?”他感叹道。
此事近日经媒体曝光,校方不得不给出解释:拍照是为了留档,不发钱是怕学生弄丢。
但是,按照《湖北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含特殊教育)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寄宿学生的补贴资金,必须以现金或银行存折(卡)形式,分学期一次性足额发放给受助学生本人或其监护人”的明文规定,从“一次性足额发放”这项看,“怕学生弄丢”,就把一沓百元大钞回收了,这明显是与《暂行办法》背道而驰的。
至于“拍照是为了留档”,我更不敢苟同。其一,留档的方法很多,文字记录接受补助学生的个人信息,配以家长签收,就完全达到了留档的目的,为什么非要搞仪式,拍照片,大张旗鼓呢?何况,如果按《暂行办法》,以“银行存折(卡)形式”发放补助,那在银行的系统里,就有流水产生,更是铁证,不怕收款人赖账说钱没领到,打出单据也是清清爽爽,可以应对上级部门的审计核查。所以,如确有规定,非要留档,完全可以低调而缜密地安排,仪式、照片并非必须有的环节。
其二,这或许是更重要的考量,那就是金山中学的领导们——相信他们不是孤例——在“政绩思维”指挥下,操办这场扶贫秀的同时,漠视了贫困学生的尊严,仿佛送温暖成了嗟来食。他们标榜自己高调完成任务,却根本没有想过,在今天这个以经济建设为社会发展主要动力的时代,贫穷固然是一个需要全体国民齐心协力消灭的顽疾,而具体到一家一户一个学生而言,那就是一则隐私了。贫困学生心理本来就容易负担重,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所以任何针对他们的善举,都应该先考虑到他们的切身感受:手拿花花钞票,挤出一脸憨笑,可有谁想过快门按下的那一刻,这些孩子内心的活动是怎样的呢?对他们作心理疏导、人文关怀,保护好他们稚嫩但绝不容忽略的尊严,比起作一场自导自演自嗨却不知所谓的秀,是不是更紧要呢?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这是总书记2016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的。事实上,“精准扶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决胜阶段。扶贫要立足长远,物质之外,还要为脱贫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就对教育提出了不可推卸的要求。国家设立助学金,不仅是救学生及其家庭的一时之穷,更是要彰显政府对弱势群体未来发展的重视,执行层面上岂能以牺牲受救助者的尊严为代价呢?更为讽刺的是,在本案中,牺牲学生尊严的,不是别人,而是本身负有义务来教会学生保护好自己尊严的教育实施者们。这足以说明,某些地方,我们的教育在技术细节上固然可能差强人意,但精神大方向上,恐怕还是有一点课要补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