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开年,上海最受关注的大事之一,要数迪士尼乐园。从2002年启动谈判开始,到2011年动工建设,再到今年6月16日的终于揭开面纱,十几年过去,世界经济形势、中国社会状况、中国人的游踪与眼界,都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不过,在这个被新技术快速刷新、充斥着不确定因素的巨变时代里,如果还有什么是确定无疑依然会让万千中国人蜂拥而至的地方,那应该就是迪士尼。
作为迄今规模最大的现代服务业中外合作项目之一,倚着一座有2400万常住人口、有着摩登爱玩基因又不用办护照或通行证的大城,更面对着数以亿计处在追逐西方时尚文化和喜欢体验与消费“世界名牌”阶段、为了满足孩子愿望更不计较投入的中国老百姓,加上迪士尼的品牌效应和自身早已圆熟的项目创意、设计和运作能力,上海迪士尼几乎注定要开门红。看看主办方剧透的那些精心打造的亮色,连我这样年纪一把且家无幼童的人,也不免心动神往,遑论其他。
但,更令我心动而神往的,其实是一则相对较小的开业预告——“大世界”将在2017年复业。这将是“大世界”建成开业100年的日子。
不知道,90后、00后的上海小囡,还知不知道“大世界”这个地方?纵然晓得,多半也只是得之纸面阅读,是个平板的概念而不是鲜活的人生体验,无关痛痒。不像中年以上的上海人,车行人过延安东路西藏中路,眼光总会不自觉地瞟向那座被天桥遮断了整体形状、在喧嚣车流中更显空寂无声的不起眼的奶油色旧楼,心里不自觉地叹一声气,升起一缕或浓或淡的伤感。
“大世界”,称得上是百年前上海的原创“迪士尼”:建的是一幢外观全然西式的建筑,内里却有中国式厅堂戏台,有让人大开眼界的西式哈哈镜、拉洋片和电影,更多中国人习惯和感到亲切的传统戏、曲艺、杂耍、游艺和风味小吃……事实上,一直到上世纪80年代,“白相大世界”,还是上海老老少少市民的一大乐事,也是名声在外、代表上海都市时尚的招牌旅游项目。“大世界”也一直是上海的“地标式”建筑,两条大马路上的公交车站就叫“大世界”,约会接头最交通便捷又人人皆能找到的地方之一,远超今天的来福士或东方明珠。
大世界歇业13年。这些年无声无息的结果是,公交车不再响亮报出“大世界”这一站名。它悄悄退出了上海的城市景观和社会关注,越来越少被人提起。
既要“原汁原味迪士尼”,也要“别具一格中国风”,这是上海迪士尼的口号。作为一个大项目,引进“原汁原味迪士尼”容易,懂得用好“别具一格中国风”的,不多。
从某种意义上说,引进迪士尼代表着国际时尚、现代娱乐,建设这样的大型游乐场,与上海建成全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相关。但不论怎么“别具一格中国风”,迪士尼依然是“外来和尚”,是以标准化配置为特征的全球连锁中的一环。携起她的同时,绝不该忘了,那些上海独有的城市历史记忆与当年筚路蓝缕传下的文化品牌。也许,复业了的“大世界”已远不如迪士尼那样可以产出高效益,却也更值得去深挖细翻,巧妙创意,让那些牵连着市民神经和城市记忆的老品牌借着新时代、新技术手段,焕发出久违了的青春光彩。
期待百年“大世界”再登场的那一天。期待不要让当年“地标”在下一代心里渐渐无感、断裂。期待上海的文化资源不被拆解到只剩分散的“点”,而再也连不成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