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熔断”机制下的市场反应,说明不当干预非但不能实现想象中的目的,而且适得其反,不仅加剧市场波动,还与市场化方向背道而驰。
不干预或不轻易干预,是为“无为而治”,是老子思想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里最符合现代市场经济原则的思想。法家思想是道家思想的引申和发挥,其中也存在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不过分干预的思想基因,这在韩非子讲的故事里也有体现。
韩非子认为,应该遵循事物本身发展的脉络办事,不劳而获。兹郑拉着车路过一座高拱桥而上不去。他于是坐在车辕边上唱歌,前面的行人听了停下脚步,后面的行人听了赶紧上来,大家齐心协力,帮着他把车推上桥。假如兹郑没有用歌声把人招来,即使他竭尽全力以至于累死,车子还是过不了桥。现在兹郑不受劳苦却能使车轻松上桥,是因为他有办法把人招来。
兹郑的特长不是推车,他大概是当地颇受欢迎的著名歌手,能巧妙地利用人们喜欢他唱歌这一点实现自己的目的,而帮忙推车的人也听了歌实现双赢。
不按事物发展脉络办事而有偏颇,则容易混乱。赵简子任命了一个税官,税官向他请示收税标准。赵简子指示说:“收税要不轻不重。收重了,利就归于国库;轻了,利就归于百姓。让各级官吏从税收中捞不到私利,轻重就适中了。”大臣薄疑对赵简子说:“您的国家是中间阶层富足。”赵简子听了很高兴,问道:“怎么讲?”薄疑回答说:“国库钱粮空虚,而一般民众贫穷饥饿,但中间阶层的贪官猾吏却过着富足的生活。”
赵简子自有一套冠冕堂皇的税务理论,但完全没有实现。其代理人阶层利用手上的权力,上侵国库,下虐民众,把社会财富尽归于己,使国家处于危险状况。赵简子仍沾沾自喜于中间阶层的富足。赵简子没有意识到,官吏阶层手上的权力失去约束,就会大肆侵吞社会财富的自然且必然属性,是不明白“道法自然”的深刻含义。
相较而言,齐桓公就能从细微之处发现为政得失。且说齐桓公微服私访,见到一个叫鹿门稷的人,年已七十而没有妻子。齐桓公问管仲:“怎样才能让他有妻子?”管仲回答道:“我听到一种说法:君主的库房有积蓄,则臣民一定贫困匮乏;宫中有到了婚配年龄而未出嫁的女子,民间就会有老而无妻的人。”齐桓公于是下令,让宫中没有被临幸过的女子嫁出去。然后下令,男子二十岁必须娶妻,女子十五必须出嫁。以此解决了宫中年长而不及时出嫁,宫外成年而无妻可娶的社会问题。
放在今天看,齐桓公时代的婚姻简直就是动物配种。但放在当时,人口却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尽量多生产人口是一种国策,因此齐桓公从宫中入手,让人尽早婚配,不失为扭转人口增长不快的有效办法,也算是窥见了自然之道。
韩非子的政治思想流毒遍布,但其从老子那里继承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则非常契合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行为逻辑。面对纷繁芜杂的市场,政府行为要有老子韩非式不劳而获的胆识,而不能不加分析把它当成贬义词加以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