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剧本创作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介绍,此次舞台艺术精品研发研讨会,是3月召开的舞台艺术精品创作会议的延伸。而聚焦现实题材,则是因为只有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人民的剧目,才是当下舞台艺术最需要的精品。入选此次研发研讨会的作品有8部,分别是沪剧《敦煌女儿》、舞剧《芦花女》、评弹《大山》、淮剧《浦东人家》、儿童剧《大顺子吼歌》、滑稽戏《上海拍卖师》、沪剧《上海童话》和滑稽戏《七十二国房客》。这些作品大部分是原创佳作,如淮剧《浦东人家》通过由浦东男子与浦西女子结合而成的一户人家,在浦东开发开放前10年的人生选择,折射了独具上海精神的社会发展与时代风云。也有些作品是现有原创作品的提升版,如沪剧《敦煌女儿》。还有些作品特别具有上海气息,如滑稽戏《七十二国房客》。上世纪的上海移民多来自苏浙沪,于是滑稽戏《七十二家房客》应运而生,如今上海已成为国际移民城市,“家”便“升级”为“国”了——在一些国际化社区里,两幢居民楼里的房客就可能来自72国,那又会撞击出多少个“国际玩笑”?
与以往研讨会最为不同的是,此次研讨会更注重“研发”——亦即调动全国专家,在创作初期就来为作品“号脉”。具体做法是,当剧目出了剧本甚至还只是在创意阶段,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文艺评论家、剧作家、导演、媒体代表等就对“胚胎”中的剧目出谋划策。而入选剧本也会在创作阶段就得到政府专设的孵化基金扶持。以往,剧目“木已成舟”后,惯常的做法是“事后评论”,待第二、第三轮演出时再作修改。而“文艺评论前置”则将使好作品得到更广泛更全面更有针对性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