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摩登的,上海亦是红色的。95年前,一群热血青年,在这里开启他们的“中国梦”,那是一个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梦。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距离上海开埠78年,距离辛亥革命10年,距离五四运动2年……矗立在这座城市角落的一栋栋沉默的石库门建筑见证了浩浩荡荡的红色巨流,也将红色文化的种子播进这片土地的深处。
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是上海
上海社科院原副院长熊月之曾经在《上海城市与红色革命》一文中写道:“如果政党也有籍贯的话,中共的籍贯便是上海。兴业路上那座青砖白缝的石库门房子,便是她呱呱坠地的产房。从1921年至1949年,中共举行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三次在上海,另有八次中央会议在上海召开。28年间,中央领导机关有三分之一以上时间设在上海。中共众多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云、邓小平等,都曾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中国工人运动的摇篮、与共产国际联系的据点、左翼文化的基地、统一战线的堡垒,都在这里。诸多著名红色书刊的出版与文艺作品的发表也无一不在上海。”
许多年轻人从天南海北来到上海,为她的摩登、现代化所吸引。他们中不少人一开始并不了解上海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圣地——95年前,中国共产党在此诞生,中国的命运从此被改写。
上海何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这是偶然,还是历史的必然?
回望历史,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已是远东第一大城市,有二百多万人口,是全国第一。其中,工人成为新增的重要群体。当时,上海工人数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还多,是工人阶级的聚集地。当时的上海也是中国现代新文化的中心,是中西文化交汇的窗口。陈独秀的《新青年》就诞生在上海,依托上海,《新青年》等杂志将思想启蒙逐渐传到了全国。而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以实证形式带给中国知识分子新希望。当时,许多受过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由于政治局势所迫,选择避居上海,一些有觉悟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的未来。与此同时,共产国际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并在上海设点,帮助筹备建党。
市委党研室二处处长曹奋力说,那个时期的上海,几乎涵盖了共产党诞生的所有充分条件:工业发展带来了不断壮大的工人阶级及愈发尖锐的阶级矛盾,是必不可少的社会基础;完整发达的文化工业和众多知识分子,是马克思主义得以传播的土壤;作为全国文化与舆论中心,上海也成为宣传社会主义的主要阵地;当时的宽松政治环境和迅速发展的工业,还给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革命实践的空间,他们得以在斗争和挫折中成长。有了这些,再加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懈努力,中国共产党终于踏上了历史舞台。
红色征途由此开启
1921年7月23日,在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106号(今兴业路76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来自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恩铭、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陈公博、周佛海及陈独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等13人,代表全国53名党员出席了大会。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张黎明专门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细节,“当时参加会议的13名代表,平均年龄是28岁,恰好是毛泽东当时的年龄。在这里开会的年轻代表们,可能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会议之后,中国的命运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上海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一直都有着密切关联。“党的一大、二大、四大都在上海召开,1921年到1933年间,党中央的所在地一直都是在上海。《新青年》在上海创办,第一本党内刊物《共产党月刊》在上海创办,人民出版社在上海创办,青年团在上海成立,工会在上海成立……上海见证了许多‘第一’,是一座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曹奋力说。
上海特有的开放的文化氛围,也让大量进步文化人才聚拢到此处。熊月之说:“如果说,革命胜利靠两杆子,枪杆子与笔杆子,那么,笔杆子的一大半在上海。”
保护和发掘红色文化还有新拓展
去年,一份由王丽萍、厉震林、俞亮鑫等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关于上海重视红色资源、为纪念建党百年早做准备的建议》引起了上海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并由市政协副主席方惠萍亲自带队展开广泛调研并积极督办。
俞亮鑫说:“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上海的红色文化资源多,在发掘和对外推广方面有很多空间可以开拓。上海虽然诞生了中国革命史上的许多‘第一’,如第一个党组织、第一个工人组织、第一个共青团组织……但作为首个革命圣地,上海的红色身份、红色文化和红色遗址还需要得到更多的发掘和拓展。”
提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获得了很好的反馈,原先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基本展览面积仅470平方米,由于面积狭小,每年接待游客仅为50余万人。在提案的建议下,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展厅面积扩建到了1000平方米,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筹备了数十年而无着落的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也终于有了好消息,上海决定在原上海美术馆旧地建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并定于明年与上海历史博物馆一同对外开放。一批红色题材的影视剧、纪录片也陆续筹拍。
保护和发掘上海红色文化遗产的工作,还有更多的新课题。
熊月之说,在兴业路76号举行的中共“一大”,标志着我党诞生。但在这“一朝分娩”之前,有个“十月怀胎”过程,南昌路100弄2号就扮演了重要角色。这片具有百年历史的石库门弄堂名叫老渔阳里,有我党“秘密摇篮”之称。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维金斯基经李大钊介绍,乘火车南下来沪,他在老渔阳里会见了陈独秀,共同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事宜。毛泽东也在这里与陈独秀讨论过农民问题。1920年8月,俞秀松在陈独秀指派下,来到近在咫尺的新渔阳里6号,发起成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渔阳里的红色火种,星星点点在各地相继点燃。
类似新老渔阳里的红色遗址还有很多,遍布上海的各个角落。它们的价值将得到更为充分的挖掘,并让更多的人了解。
相关链接
上海部分“红色景点”
● 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
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纪念馆位于上海市区黄陂南路374号(原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106号),是介绍中国共产党诞生史迹的革命旧址纪念馆。
● 中共二大会址
中共二大会址,位于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今老成都北路7弄30号)。1922年7月16日—23日,中共二次大会在此召开。
● 中共“四大”纪念馆
中共“四大”纪念馆位于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绿地公园内,建筑面积为3180平方米,展览面积约1500平方米。
●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位于宝山友谊路1号临江公园内,是一个全面反映抗战时期发生在上海的两次重大战役“一二八”、“八一三”淞沪抗战和上海人民14年抗战史的专题纪念馆。
●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
四行仓库是一座位于上海原闸北区光复路的仓库建筑。原是大陆银行和北四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及盐业银行)联合仓库。1937年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在此与日军展开了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此次修缮后的四行仓库以情景再现、照片等方式,生动反映了1937年那场载入史册的战斗,再现“八百壮士”抗战英勇壮举。
● 龙华烈士陵园
位于徐汇区龙华西路180号的龙华烈士陵园素有“上海雨花台”之称,纪念馆分8个展厅,以1000余件文物和大量照片、图片,展示自鸦片战争以来,战斗和牺牲在上海的200多位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
● 毛泽东旧居
1924年,31岁的毛泽东在上海甲秀里318号底楼一间厢房里住了十个月。他的真实身份(中央执行委员和中央局委员)鲜为人知。如今的茂名北路120弄甲秀里依然保持着旧时外观。
●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
位于青浦区徐塘镇朱枫公路3516号。纪念馆的四个展厅基本按时间顺序展示反映陈云光辉一生的图片、文献、实物等史料。
● 宋庆龄故居
上海宋庆龄故居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是宋庆龄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也是她从事国务活动的重要场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和大量文物。
● 上海鲁迅纪念馆
坐落在虹口区鲁迅公园东南隅,在这里,可以参观到鲁迅先生的手稿,以及生前的衣物、生活用品、书信、照片与藏书等珍贵物品,让人们从各种细节了解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