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陈圣来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会长;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大型特色活动与特色文化城市研究》首席专家。创建东方广播电台,并任台长、总编辑。创建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并任总裁。2010年当选为亚洲艺术节联盟主席。出版有《生命的诱惑》《广播沉思录》《晨曲短论》《品味艺术》《艺术节与城市文化》等多部专著。
第一次遇见梅葆玖先生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我在电台当记者,负责“舞台内外”专栏,闻讯梅葆玖与梅葆玥一起来上海,在上海京剧院排戏,我急匆匆赶过去采访。初见葆玖,见他长得眉清目秀,仪态大方,非常有精气神。当时在场的还有童芷苓,我录了他们排练时的唱段,还一起合了影。说实话,当初只因他是梅兰芳大师之子,风闻他发烧音响,喜爱汽车,玩唱片,开飞机,半路才循入梨园,因此对他的艺术并没有给予更多的关注,采访重点还是在其姐姐葆玥身上。后来我做了台长,电台搞戏曲京剧之类活动,时不时还见过葆玖先生,彼此寒暄,但无深交。
真正与葆玖先生有深入交往的是我主持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工作后。当时艺术节草创时期,我们在上海体育场成功举办了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的演出,在上海引起巨大轰动。于是第二年雄心勃勃,想在开幕式做一个中国式的大型歌剧,京剧一直在国际上被称作Peijing Opera,所以就瞄准了京剧。葆玖先生一直有复排《太真外传》的夙愿,并将此意想与当时上海市的领导提及,于是在市领导的推动与支持下,我们就组合成了大型京剧《中国贵妃》(以后更名为《大唐贵妃》)的策划班子,临时由我来牵头负责。
记得我们策划班子的第一次策划会议在杭州召开,因为导演郭小男的据点在杭州,我带了艺术节中心的张鸣、孙瑞青前去参加,葆玖先生,导演郭小男,编剧翁思再都参加了策划会。这是我与葆玖先生近距离长时间的接触。我们从本子构思一直到演出班底,包括舞台体现都一一议了,葆玖先生在我们面前一点没有大牌和权威的架子,反而总是把我当领导,事事躬身垂听。虽然在宾馆只有两天,但朝夕相处,交谈就非常随意。葆玖先生常常会谈起他的家事,包括他的童年,他的业余旨趣,以及他对京剧的看法。我发觉他虽然儒雅,但一点都不拘泥陈旧,虽然规矩,但一点都不保守狭隘,他提出《中国贵妃》要有中国贵妃的气派,要结合西洋歌剧,要用交响乐队,要用大舞美,既要有京剧的神髓,又要有别于一般的京剧。这一次杭州策划会为《中国贵妃》的创作和演出奠定了根基。
不久剧组成立,剧组以上海京剧院为基本班底,开排第一天我还代表艺术节组委会到京剧院去做动员报告。葆玖先生是这一剧目的始作俑者,为这一剧目倾注了大量心血,从剧本的创作到唱腔的设计他都亲自过问。张学津、于魁智、李胜素、史依弘、李军等名家都在剧中担当角色,这些名演员有些还是葆玖先生自己去请的。排练中,他有时会亲临现场观看指导。
艺术节开幕演出那一天很隆重,文化部领导,上海市委书记和市长都来观看。《中国贵妃》首场正式公演,大制作,大乐队,大合唱团,舞美设计是全方位的,大剧院的立体可移动装置都动用起来。大剧院建造后这些设施还是第一次全面使用,然而偏偏急惊风碰到慢郎中,移动舞台转不起来,大家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最后还是舞台工人钻到舞台里,用手工来启动装置,才化险为夷。演出是非常辉煌成功。最后一场葆玖先生上台,将杨贵妃演得婀娜多姿,百媚丛生。演出后舆论一片喝彩,葆玖先生也非常兴奋,我和葆玖先生还谈起当年梅兰芳曾巡演美国之盛举,希望有机会携《中国贵妃》去巡演世界。
在他的提议下,我们合作成立了梅兰芳艺术传播有限公司,他说传播传授梅派艺术是他余生要做的事业。一次我们一起共进晚餐,葆玖先生还把他哥哥梅绍武先生一起请来。席间,他专门拿来了他们梅家当年的菜谱,他说可以开一家梅家菜的餐馆,里面陈列梅兰芳的照片,播放梅兰芳的唱段,然后品尝梅家菜肴。当时提到最好的地点是在梅兰芳曾经住过的旧宅。他还表示要筹备拍摄反映梅兰芳生平的故事片,等等。那次谈话兴致勃勃,踌躇满志。晚餐后我陪送他们回住的宾馆。之后葆玖先生和我谈及的电影和菜馆等设想全都一一兑现,但可惜我没有共同参与。因那次晚餐后不久,积极参与其中的我的部下张鸣英年早逝,我很悲伤,再加上其时主要精力集中在艺术节上,无暇顾及公司具体业务。公司就由葆玖先生的朋友,梅派专家吴迎先生全权负责。
与葆玖先生的再一次亲密接触是在五六年之后,那时艺术节请来了日本歌舞伎大师坂东玉三郎,由他领衔演出昆剧《牡丹亭》,在兰馨剧场连演一周。坂东玉三郎是日本歌舞伎代表性人物,他当年学演杨贵妃时曾求教过葆玖先生,这次盛演,葆玖先生也来观看。晚上我和葆玖先生一起观看坂东玉三郎的《牡丹亭》,葆玖先生对他的表演赞赏有加,认为一位日本友人,一位歌舞伎演员,能够跨国跨行演下全部的《牡丹亭》,着实不简单。演出结束后,葆玖先生与我还专门到后台化妆间,去向坂东玉三郎祝贺致意。按他的声誉,他能在台下从头至尾看完全剧,已是非常礼貌。我感动于葆玖对艺术的挚爱和对同道的尊重。隔年,我们又在兰馨剧院举办中日戏剧大师汇演,中国的京剧、昆曲,日本的歌舞伎、能乐都来了大师级人物。坂东玉三郎和葆玖先生都来献演,当时日本首相鸠山夫妇闻讯要来看望大家,记得演出当天下午我们等在花园饭店,我和葆玖先生在会客室里闲聊很久。当晚演出后,我把葆玖先生送到他下榻的花园饭店。就此别过。
以后,我离开了艺术节,我们似乎再也没有相见。总以为,都是熟人朋友,各忙各的,君子之交淡如水,都在文化圈,总有见面的时候。然现在这样的随缘相见竟成奢望。每每忆及,葆玖先生的儒雅、平实、厚道与随和,还萦绕在我心际,不能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