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万人次的学生,不是每个人都能成才,不是每个人都有生动的故事。但至少有一点,四平老年大学在老人的晚年生活中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1985年4月15日。
这天早上,家住鞍山地区的赵炳琦、赵书琴夫妇早早吃好早点,穿着子女为他俩准备的衣服,兴冲冲赶往四平老年大学报名,他们俩成了四平老年大学历史上第一和第二名学员,也是整个上海市老年大学的第一和第二名学生!赵炳琦那年67岁,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退休前是上海工程机械厂工程师,其夫人赵书琴时年64岁。回忆这段往事,他们说:“我们有五个子女,子女们常说,你们应该好好地感谢老年大学。妈妈进校后,脾气变好不急躁了。还说爸爸妈妈就要坚持读下去。我们小时候读书是你们培养的,现在你们读老年大学学习用品和学费我们出。”当年《新民晚报》曾经报道了赵炳琦子女反哺父母学习的新闻。自此,赵炳琦、赵书琴夫妇在四平老年大学,永不毕业,坚持学习了21年。
创办上海第一所老年大学
说到四平老年大学,不得不说起创办人常泽民和陆关林。1985年初,市老龄委召开各区县老龄工作者负责人会议,时任杨浦区副区长常泽民和时任杨浦区四平路街道主任陆关林坐在一起。会上,有同志说外地办了一所老年大学,当时就觉得特别新鲜和好奇。陆关林主任有所触动,当场就向常泽民副区长提出:“我们自己是否也办一所?”“好啊!”当即得到了常泽民副区长的肯定和认可。应该说,作为区和街道的领导,常泽民和陆关林在创办老年大学这个问题上是很有前瞻性的。
第一学期10周学习结束后,1985年7月4日举办了学员作品展示。时任上海市副市长宋日昌,时任老龄委主任李德洪等人来学校参观,他们赞誉说:“老年学校由地区办,是老年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是为老年教育闯出一条新路。”同年7月,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谷城题写校牌:上海四平老年大学。四平老年大学,这是上海第一所老年大学。
热心的办学者和名师
有了一学期的办学经验,接下来的路怎么走?老年大学不同于正规大学,也不同于夜大学。老年大学姓老年,但同时又是大学,既然是大学,起点要高。办学的起步和发展的决定因素是要有一位懂行的常务校长。学校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背后有上海著名高校同济大学。街道领导把眼光投向社区内一位教育家——同济大学教授刘于艮。刘教授曾经是全国闻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创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务长,终生从事教育事业,他既精通教育理论,又有丰富的教育和校务管理经验。刘于艮担任常务副校长后,将陈鹤琴的“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理论搬到老年大学,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想方设法克服办学中的种种困难,不断完善教学工作。他品格高尚、不计名利、不计时间、不计报酬、勤俭节约,全心全意为老年人服务。在刘于艮的努力下,老年大学的各项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学校使用的各类规章制度就是在他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
刘于艮由于年事已高,不再担任校领导工作,学校聘请了退休前是上海重点中学控江中学副校长的夏啟侬,夏老师有一套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担任四平老年大学常务校长,学校从上到下什么都管,从接待、收费、签到、文印、烧开水,都是一个人干,声乐班的歌谱用的蜡纸是夏老师晚上在家里刻的,因为他怕白天事杂,影响刻蜡纸的效果。有时由于教学、演出、比赛的缘故,夏老师要将电子琴送到指定地点,背着电子琴走半小时的路程是常有的事。电子琴的套子是夏老师的爱人用小被单做的。这个时候的夏老师已经70岁了!
主其事者不因为是老年大学就放任自流,松松垮垮,学校有一套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有学籍表,学员调查表,成绩考核,请假制度,对老师的教学也进行考评。他们的中国画花鸟、老年迪斯科的上课教材被选为全国老年大学教材。
四平老年大学最值得骄傲的是有一批德高望重的教师。同济大学党委副书记蔡仲德亲自担任四平老年大学的政治老师,并定期召开全校的时事形势报告会;同济大学的教授陈从周,教授、画家周方白,上师大的教授、画家施南池、申二伽,还有张达、胡久奄、陈应时、胡雪尘、方向明,上海插花协会理事黎益珍、一级美术师画师王锡棠、教师进修学院的彭淑芬、点心技师高素兰、上海钢琴家协会黎纪年等近百位教授、专家曾先后在老年大学执教。陈从周,闻名世界的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攻山水人物花卉,是绘画大师张大千的入室弟子,老年大学请到像陈从周等这样名牌老师上课,怎么不让学生喜出望外!由于有了一支素质高、师德好的教师,才能使四平老年大学的各项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和进行。特别让人感动的是,很多老师前来上课打的费用都是自己摸腰包。
有25万人次在此学习过
从1985年开办四平老年大学,至今已经31年。31年,从最少的一年开设11个班,到最高峰时一年52个班,共有25万人次在四平老年大学读书学习。学员来源,除了崇明,基本上每个区都有。学龄10年、20年的比比皆是。四平街道常住人口是9万。换句话说,如果25万人次都出自四平街道的话,则每个居民在老年大学学习过的,达到了平均2.78人次。
徐洽胜,机械部上海内燃机研究所科研人员,血脂、血黏度高,有严重的焦虑症和脑腔梗,在家整天无端发脾气,看病吃药成了他生活的全部内容,医保卡的费用年年不够用。2012年年初,徐洽胜到四平学跳交谊舞,那年72岁。学校老师不搞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而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不同学生的条件,进行专门辅导、个别教学。2014年9月,徐洽胜所在研究所召开退休人员会议,200多个原来的同事聚在一起,徐洽胜第一次到台上表演跳交谊舞,同事们都愣住了,因为老徐一点没有文艺细胞,几十年来,单位的文艺活动从来不参加。看了徐洽胜表演的舞蹈以后,有人写了一段评论:“徐洽胜穿着白衬衣,黑裤子,打着领结,显现出绅士般的高雅。有人怀疑是电视台的‘舞林大会’搬过来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不少同事说,徐洽胜的舞蹈震撼全所。徐洽胜爱人特地写信给报纸,专门表扬了老年大学让老年人重新焕发青春。
今年88岁的孙佩英,被称为颜值最高的老太,性格开朗,声音洪亮,退休前是一家工厂的检验工。1993年,65岁的孙佩英,参加四平时装模特班学习,2年以后,孙佩英勇敢走T台,由于气质优雅、仪态华贵,很快受到电视台、《新民晚报》等媒体关注,在上海市第一届时装模特大赛的比赛现场,电视台资深节目主持人张民权称孙佩英为“东方老太”。当得知孙佩英参加比赛的衣服是买的窗帘布,而且是自己设计、裁剪、缝纫时,全场轰动,于是,孙佩英获得第一名的殊荣。每当她走在路上被人认出来而遭到“围观”时,她总是谦虚地说:“是四平老年大学成全了我,否则一个退休女工怎么会成为新闻人物?”75岁那年,孙佩英参加了书法班,5年以后,80岁的孙佩英将书法作品进行展示时,又一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按照专家的说法,孙佩英的书法很见功力。后来孙佩英又参加了声乐班,至今以88岁高龄还在读声乐班。
纺织女工葛美花,新中国建立后参加过扫盲班,勉强识几个字,退休后来到四平老年大学书法班学习。葛美花连毛笔都不会拿,写的字笔划颠倒。在四平老年大学的21年,老师不怕麻烦,葛美花虚心好学。她日积月累,通过学书法,认识了不少字。她常常感慨地说:“是四平老年大学圆了我多年的读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