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3: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2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和小熊在一起的日子
沈枕流
  沈枕流

  记得那天清晨,集体户中的六七个知青跟着队长上山找“耳营子”(即野生木耳丛)。在北山脚下,一只黑熊倏地窜出,把我们给吓愣了,幸好黑熊没注意到我们,大摇大摆走了过去。这时大家开始警觉起来,估计着不远就有熊的“家”。果然,方肇平第一个发现了熊洞,并惊喜地告诉我们:里面还有三只小熊在睡觉呢。这意外的发现使大家欣喜若狂,争先恐后地抢着往洞里钻,欲瞧个究竟。然而,这闹声却惊醒了洞中的小熊,三只小熊用爪扑打着洞口,一齐张开嘴冲我们尖叫着。老熊听到幼熊的叫声,忙掉转头向我们扑来,惊慌中我们四下逃命。 

  当地老乡说和熊打了照面,能活着回来简直是奇迹。可我们非但没有感到后怕,相反,却产生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冲动。几条汉子全副武装翻身上马,一起飞奔目的地。我们到了山上,却大失所望,搜索半天也不见黑熊踪影。我们疲惫不堪,大家就在洞口附近躺倒休息,等待老熊的归来。我躺在地上,仰天张望:只见洞的上方有一棵硕大的柞树(约三四人方能合抱),洞口隐蔽在榛材和山草中,侧端裸露的柞树根,且光而亮,我想,那一定是小熊戏耍的吊环,洞前有一片平坦的草地,横卧着一块大石头,这或许是小熊追打和晒太阳的地方。我急不可待独自向洞口爬去,同时惊叹:熊进出怎么会不压伤洞前这些返青的小草?洞口直径约五十公分,洞内很宽敞,地面光洁,三个小熊共枕一块光滑的石头正呼呼大睡……第二天天刚亮,我们匆匆起程,一路上议论着怎样才能把小熊弄回村庄。费尽周折,三只小熊跑了一只,有惊有险带回两只,大家好不得意,一路上,吼唱着《打靶归来》,雄赳赳气昂昂地凯旋。 

  两只小熊和我们生活在一间屋子里,大家没事时经常与它们逗乐,而它俩憨态可掬的样子也着实令人喜欢,没几天就彼此熟悉,成了“朋友”。夜间,我们睡在炕上,小熊睡在地上,白天我们去干活,小熊就跃上炕,趴在铺盖卷上享受人的待遇。最令我惊奇的是熊还真有狗性的一面:对熟人从不袭击,当我们心情不好时打它们几下,它们也只是象征性地反抗一下,一般均躲在旁边表示臣服。一旦遇有生人进来,二熊必定勇扑上去,随即被我们喝住时,它们又乖乖地转回来。当我们外出干活时,小熊也总是趋前跟后地尽情撒欢,直到我们把它们驱赶回去,有时也真的很担心,这俩小熊会不会回归自然——逃跑?

  夏天,我到江边洗衣被或捕鱼时,小熊总跟随着我。小熊的食性很杂,除了吃我们喂它的食物,还会跑进牛栏、马棚里偷吃牲畜的豆饼,甚至吃野草和牛马的粪便。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熊渐渐长大,食量也越来越大,我们给它的那仅有的一点吃食,已不能满足它的需要,它们开始自己捕食野物,进而发展到捕捉家禽,更有甚者,看到小孩蹲在地上拉大便,会迫不及待地冲上前,将小孩拱倒后觅食大便充饥,孩子受惊引来家长的不满,同时也激起被捕家禽主人的不满,老乡们认为,熊是不能和人共生存的。总之,小熊是不可能再呆下去了,为给小熊找个好去处,我写信给上海西郊公园,用尽美化之词,希望他们能收留小熊。半个月后收到回信,动物园要求我们在探亲时将小熊捎回,苦于当时没人返沪,这事就搁置了。至于小熊后来怎么样了,那个年代,大家应该都能猜到结局。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福彩专版
   第A21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4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春天
推销员
雨游杭城
和小熊在一起的日子
雄风(中国画)
兴化踏春四首
人生四季的童话
新民晚报夜光杯A13和小熊在一起的日子 2017-04-22 2 2017年04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