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2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哥,我们的停顿就是赞美
志 华
  志 华

  登车赶往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的鸣沙山。此山由流沙积聚而成,因沙动有声而得名。整座鸣沙山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最高海拔1715米。在太阳还没露脸前要登上这一海拔,可是个费劲的活!套上旅游区租借的齐膝鞋套,黑咕隆咚中踩在安置的绳梯上,游客已经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我紧挨着前一位的脚印,沿着绳梯一步一步上行,丝毫不敢松懈。突然,上行的队伍停顿了,人多嘴杂地呐喊,催促上面抓紧时间,要不,太阳升起,天空完全放明,美妙的金沙银线稍纵即逝,大家赶早岂不白忙乎啦?面对大家的一片责怪声,不知谁在上面大声喊话:不要急!不要急!这边有老人!尾随的队伍里有人喊话:老人走不动,上这鸣沙山来干嘛?似白非白的天,谁也看不到上面的老人究竟有多大年龄,我也难免萌生埋怨情绪。好在上面那位老人坚持住,队伍又开始攀登了。当我喘着大气一屁股坐在鸣沙山顶时,太阳刚刚露出她的笑脸,把我身边的沙顶染成金黄色,此时,风沙尖成为面阳金色和背阳灰墨的切割线,登山的游客纷纷举起相机和手机,不断地咔咔咔地留下这沙顶美景!

  我缓过神来仔细环视左右,寻找那位曾经造成队伍停顿的老哥。没想到,一头白发的他精神抖擞地手举长焦相机,咔嚓咔嚓不亚于年轻人。见到在老哥身边的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人,不时提醒老哥小心跌倒!我猜测,大概是老哥的儿子吧?上去一问,已是75岁的老哥停下手中相机,笑眯眯地把他身边人一一介绍,这是他的姑爷,这是他的女儿,这是他的老爱人,说着说着老哥脸上洋溢出的那种自豪和满足感,分明是在夸奖自己的小辈们!一问详情,果真如此。去年,老哥做了一个心脏支架手术,但他并未消沉。今年,老哥自9月5日始,将用一个月的时间,由他姑爷驾车,自老家东北延吉出发,去山西,进青藏,抵拉萨,过那曲,来敦煌。一路上的艰辛不言而喻!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姑爷,那车真是一辆普普通通的国产车,狂奔数千里,只为了满足75岁的岳丈老人周游大西北和青藏高原的夙愿!女儿女婿不停地摆着各种形态,老人的相机又咔嚓咔嚓地响起,镜头里留下小辈及夫人在鸣沙山晨光中矫健的身影。

  与我同行的摄影家小顾提醒老哥,身后被鸣沙山环抱下的月牙泉,也是世界一大奇观耶!我们一起转身,鸣沙山下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真是美不可言!月牙泉虽遇烈风而泉不被流沙所掩没,地处戈壁而泉水不浊不涸。这种沙泉共生、泉沙共存的独特地貌,确为“天下奇观”。

  喜欢敦煌的理由不仅仅是沙漠绿洲,更是因为这座城市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名城重镇。绿树成荫的敦煌市,宕泉河畔的莫高窟,一泓湿水的月牙泉,全都来源汩汩不断的党河水。我们驱车沿着党河追寻敦煌的母亲河水源,原来它就发源于120公里外肃北县境内的祁连山脉,白雪皑皑的山顶,白链般的雪水,连绵不断地滋润着党河,数千年来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敦煌人。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莫高窟顶礼膜拜瞻仰工匠们的杰作,那是后人对先人的景仰;鸣沙山上偶遇的老哥,令人敬佩,而他的后代发自内心地驾车数千里,鼓励、搀扶75岁的老爸登上鸣沙山完成心愿,则透视出后辈对长辈的真情报答。为这位不知名的老哥点赞;也要为老哥的小辈点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福彩专版
   第A21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4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老哥,我们的停顿就是赞美
书信、职业及其它
活着是福
笛乞
悬崖与鲜花
童年的美食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新民晚报夜光杯A14老哥,我们的停顿就是赞美 2017-04-22 2 2017年04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