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2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童年的美食
钟明德
  钟明德

  已垂暮之年了,童年的美食美味依然隽永难忘。我是农家子弟,美食美味都姓农,而且出自母亲或外婆之手。固然比不上城市的多样精美,但它有着独有的风格,有城里人品尝不到的美味。

  春节过后,冬尽春来,剩下的腌鸡腊肉不宜久放了,母亲将它们洗净风干,拌上酒糟,密封在坛罐里。酒糟是自己酿的甜酒酿,那时的酒药和现在的不同,甜酒酿存放时间长了,酒味会增浓,乡间称之谓“凶”。母亲就用这种酒酿。封存大约一月左右,取出一部分连糟带鸡带汤放在煮饭镬上蒸,饭好鸡也熟了,那股鲜香,催人涎下。肉是红红的,变得很松嫩,又鲜又有酒香,咸中有甜,这种甜不是白糖的甜,甜得清净淳朴。酒糟被渗进鸡和肉的咸味鲜味,变成腌味酒糟,十分可口。我记忆中母亲只做过两三回。为什么不做了,或者做了我读书在外没有尝到,不知其详了。但那种味道我再也没有尝到过。上海市里有“糟钵头”,味道也好,但风味是另一派的。我家的是正宗家乡民间的私房菜。二十多年后自己成家了,实在想这童年的美食,自己仿制,失败了。山寨版糟鸡发酸,谈不上什么味道了,以后再也不敢贸然动手。看来母亲的私房菜失传了。

  清明前后,天气渐暖,崇明海口处有大量蟹苗趁汛沿着黄浦江游向内河。沿黄浦江岸渔民下网捕捉小鱼和蟹苗。蟹苗很小,有小指甲背那样大小,白白的,幼嫩得通体透明,当地民间都叫它虱蟹,虱者喻其小也。我家离黄浦江有十五六里,没有这东西;我外婆家离黄浦江只有两三里路,信息灵通,一旦上市,外婆便买上两三斤,放在石臼里捣烂,用稀土布挤出浓汁,打入鸡蛋,加适量盐调匀摊成蛋皮,名之曰“蟹糊皮”。外婆爱外孙,摊上头二十张,放在有盖的红漆篮里不远十五六里送货上门。我们,一见外婆来了,知道定是送来我们期盼一年的蟹糊皮了,掀开篮盖一人一张当大饼那样吃。那东西特鲜,鸡蛋的鲜香加上海味的鲜美,平时吃不到,虱蟹的汛期很短,前后只几天。蟹糊皮当大饼吃太奢侈了,母亲把它做汤,拌韭菜。如果一两天后做清明就用来招待客人。我乡清明节几乎每家必备的一道菜是韭菜拌蛋皮,蘸糖醋,下酒真好;用蟹糊皮则是我家一大绝招,必引来客人们的一片叫好,母亲当然高兴,这是她娘家的一招鲜!

  那时我大约十岁,十一岁左右,读了郑板桥的《田家四时苦乐歌》看着糟鸡、韭菜拌蛋皮,便自然而然地背上“春韭满园随意剪,腊醅半瓮邀人酌。喜白头人醉白头扶,田家乐!”真佩服郑板桥竟写到我家里来了。

  也是因为外出在外读书,蟹糊皮吃不到了。后来外婆去了天国,虱蟹也没了,但蟹糊皮却一直铭记着追求着。前年去金山小渔村,渔民在岸上拣刚捕上来的海鲜,喜出望外,有虱蟹约半斤左右,正要想买却被我先一步的中年人买走了,不知他怎么个吃法。吃过蟹糊皮的人不多了。

  扫墓也好,平日也好,只要想起母亲和外婆就会想到这两样美食;想到这两样美食自然想母亲和外婆。母亲和外婆不过是极普通的农民却有美食绝活。我国地大物博,海有海鲜山有山珍,有聪明的十多亿人,有悠久的文化史,天涯何处无美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福彩专版
   第A21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4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老哥,我们的停顿就是赞美
书信、职业及其它
活着是福
笛乞
悬崖与鲜花
童年的美食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新民晚报夜光杯A14童年的美食 2017-04-22 2 2017年04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