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6: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英国艺术家朱利安·奥培作品展观感
~~~——英国艺术家朱利安·奥培作品展观感
~~~——英国艺术家朱利安·奥培作品展观感
     
2017年04月2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走走,走啊走……
——英国艺术家朱利安·奥培作品展观感
林霖
  ◆林霖

  当你盯着不断闪烁的霓虹灯广告牌,心里在想着什么?催眠还是放空?

  也许电视里的一则广告你不太会留心,但是以短促频繁的频次闪烁的广告灯牌,你或许会盯着看一会,尤其是——饱和度高、辨识度高、幽默有趣的那些,你甚至会去记住内容。

  这个方法对当代艺术来说相当好用。

  在外滩新落成的复星艺术中心,有一场有趣的展览在上演,主角是朱利安·奥培(Julian Opie),时下非常受欢迎的英国当代艺术家。

  只要看过一眼朱利安·奥培的作品,不管喜欢与否,你很难忘记——是的。作为一个当代艺术家,他很成功,因为高辨识度,也因为高共鸣性——因为我们自己就是奥培作品中的一份子。

  朱利安·奥培作品中的那些人,绝不是漫无目的地闲逛或是闲庭信步地游走,而是脚步匆匆的“中产节奏”——早晨赶着上班、下班后赶着去跑步。虽然奥培刻意隐去了人物的表情(舍弃了以往他的那些灵感来自《丁丁历险记》的标志性“豆豆眼”),但人物的“阶级性”却很鲜明,这些人,我们知道他们背后的大面积“纯色”所代表的“中产阶级”的色彩——干净,时髦,却也很模式化——一如奥培用滚刷和喷墨着色的创作方式,有套路。这是流水线一样的白领,看起来千篇一律。

  有意思的是,每一幅肖像都是有名字的,他们或是奥培身边的朋友、同事、家人,或是偶遇的路人,他们都是真实地存在着的具体的个体。他说:“我希望可以为每一张我见过的面孔,都制作一个图章般的标志。”

  不过在我看来,奥培是以鲜活生动的形式暗寓了一则或许是悲观的“群体寓言”,有点赫胥黎《美丽新世界》的味道。我们中的很多人为了所谓的“合群”,追逐时尚,追逐名牌,不知不觉中,将自己标签化。这是一个群体生态,却不属于个人。

  奥培内心确实是对都市生活有疲倦感,所以在复星艺术中心的展览,他设计了两个板块:都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分处上下两个展厅。观众先是来到二楼的“都市生活”展厅,墙面和柱子设计成摩天大楼的景观突出了这一特色。

  看完这一层,观众可以坐电梯接着来看三楼的“乡村生活”。展厅入口迎面就是开着车穿梭树林的景象——那是多少人心中渴望的逃离!可惜树丛是黑白色,并不是绿油油的盎然。然后放眼这一层的展厅,你会发现,比起都市生活的高饱和度色调,奥培赋予乡村生活的主题色却是淡然的泥土色;而广袤无垠的景观,如日本浮世绘般具有装饰性平涂效果的画面,不知道为什么看起来很像“盆景”——对,还不是你家阳台上种的花花草草那么杂乱却生机,而是精心修饰以供观赏的山石和一池假想的“湖水”。

  现年58岁的朱利安·奥培毕业于伦敦Golden Smith艺术学院。据说,奥培的老师也是一个“神人”——有“英国YBA(英国青年艺术家)教父”之称的观念艺术家迈克尔·克雷格-马丁(Michael Craig-Martin)。迈克尔·克雷格-马丁的学生当然也不止奥培一个,他的另两位更出名的学生是大名鼎鼎的“钻石骷髅”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以及“坏女孩”崔西·艾敏(Tracey Emin)。不过,奥培或许是在风格上承继老师最多的学生——这也是一目了然的。奥培的画面也是大色块、粗黑轮廓、简约的构图,轮廓是用胶带贴出来的,色块是用滚筒刷的,所以给人平滑如镜的质感。他们都迷恋高饱和度的色调搭配,看起来很时尚。或许可以赋予他的这种风格以“极简波普”(Minimal and Pop art)的定义。而波普艺术,总是最受大众欢迎的艺术形式。

  就像展览现场,视频里没完没了在走啊走的人,也“静止”在展厅中央成为雕塑,也“定格”成墙上的画与拼贴。新型的视觉与材料表现,饱满的色彩和时尚的配色,以及可以游走架上、墙绘、视频、雕塑的“八面玲珑”,注定让奥培成为一位讨巧而受欢迎的当代艺术家。

  值得一提的还有此番个展的展陈设计,柱子马赛克,呼应了同样“马赛克”的肖像。之前看到微信有篇大号文章说朱利安·奥培有意致敬古埃及艺术——个人认为这个有点扯了!漫画式肖像并非总是要扯上古埃及浮雕和彩绘。倒不如说灵感是来自古罗马时期的马赛克壁画。比如去庞贝古城遗址走一走,再看奥培在复星艺术中心展出的马赛克肖像甚至是大型胸像雕塑,会循到一些巧妙的“神似”,但也就视觉上的“似”点到即止,无需深挖内涵,就像消费时代,你无需深挖内涵,重要的是消费、消费、消费……所以,看了展览之后有朋友问我“奥培的展览看了觉得怎样?”我回答“就和你手机上看到的一样”。

  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提出过一个仿真世界的理论:“电视就是世界”——在大众文化中,由于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不仅是其使用价值,而主要是消费它们的形象,即从形象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这就是后现代,一种“无深度文化”——任何日常生活用品都可能以审美的方式来呈现。这些以审美形式表现日常生活的倾向,与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之间的区别是有联系的。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坍塌了,被商品包围的高雅艺术的特殊保护地位消失了。当然这并非是指责奥培或他们这一群艺术家的创作是“无深度文化”或“意义丧失”,恰恰相反,他们忠于时代,忠实地记录了他们的时代——一个消费至上的时代。

  相比之下,还是更喜欢奥培早些年的作品,更幽默犀利。当然,现在的作品的确更商业化更好操作一些,就像广告牌一样。即便如此,还是建议去复星艺术中心看一看展览,因为奥培对创作材料和媒介的使用是很有意思的,而且展览的展陈做得很不错。每一个空间都带有自己的脾性,能和同样有脾性的艺术家相契合是件很妙的事情。

  最后分享一句“看似无关主题”的一段话,也是另一个艺术家(Ittai Bar-Joseph)的想法:“作为一名艺术家,我个人认为在‘宽敞’‘柔软’‘舒适’和‘时髦’的空间里展出我的作品有点吓人。每个艺术家都希望在展出时,展陈以某种方式为作品服务,而非反之。时髦、酷炫的‘休息区’或者‘吧台’或许让人感兴趣,也吸引人们驻足流连,但它们也会不知不觉中夺去作品本身的光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郊野大地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聚焦
   第A10版:影视/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人物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阅读/连载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金融城
   第A18版:封面人物/金融城
   第A19版:金融城/中国商学院
   第A20版:福彩专版
   第A21版: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A22版:理念分享/金融城
   第A23版:金融城/家庭理财
   第A24版:基金纵横/金市汇市/金融城
   第A25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6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7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A28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A29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A30版:镜头艺术/国家艺术杂志
   第A31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A32版:艺林散页/国家艺术杂志
走走走,走啊走……
艺术品消费的动机与心理
把它当批评你就傻了
新民晚报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A26走走走,走啊走…… 2017-04-22 2 2017年04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