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批年轻有为的华人音乐家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不断涌现,以至于对乐坛动态还算了解的我,有时难免也会疏漏。上周日在星期广播音乐会中与旅英青年大提琴家何烨联琴声的偶遇,便是一例。
起初之所以选择欣赏这场音乐会,完全是因其丰富的曲目。其中既有贝多芬《C大调第四奏鸣曲》、门德尔松《D大调第二奏鸣曲》这样的“大部头”,也有皮亚佐拉《华丽大探戈》、卡普斯汀《诙谐曲》等炫技之作,又不乏沙汉昆的《牧歌》等抒情小品,可谓映射出大提琴音乐在两百年间地发展与演变。较之如今早已司空见惯的在一场独奏会中接连演奏三四部奏鸣曲,虽有分量却少了些情致的安排,如这般充满巧思的曲目设计,演奏者的智慧和品位显而易见。
大提琴家出身的马克·桑莫创作的一曲《朱莉奥》,拉开这场独奏会的序幕。何烨联一开始就捕捉到这首乐曲颇有些“混搭”的风格。透过他的琴声,时而让我们感受到浓郁的苏格兰风情,时而又表现出爵士乐般的即兴与灵动。从这首小品以及音乐会中另一首同样由大提琴独奏的斯万特·哈里森的《黑色的奔跑》中,已不难察觉这位新生代演奏家在专注于经典作品的同时,也有着更广阔的音乐视野。
如果说《朱莉奥》是何烨联带给大家的一道耳目一新的“前菜”,那么紧随其后,他演奏的贝多芬《C大调第四奏鸣曲》,则是全面考验大提琴家艺术水准的“试金石”。这首贝多芬晚期音乐风格的开篇之作,不仅内容丰富,且形式非常自由,好似一部幻想曲性质的奏鸣曲。何烨联的演奏,始终力求再现作品的“本色”,不仅琴声中有着多变的色彩,且对于内在的情感深度的阐释也具有一定说服力,让人沉浸于贝多芬晚期作品那份独特的内省而深邃的意境之中。
几年前,当何烨联在伦敦威格莫音乐厅举行独奏会后,权威的《斯特拉德》杂志对他演奏的门德尔松《D大调第二奏鸣曲》褒奖有加,称赞“整个演出充满激情的光芒”。这次回沪,他自然不会遗漏这一拿手曲目。何烨联赋予整部奏鸣曲以充沛的情感和细腻的风格,演奏一气呵成、充满活力。很多时候,他对于乐声中情绪变化的注重,让音乐形象的呈现变得更为清晰生动。同时,他充分发挥出大提琴的歌唱性特征,如第一乐章婉转的副部主题、第二乐章悠扬的中段等,在他的弓弦下都化作一曲曲优雅的“无词歌”。在此,钢琴家罗娅敏与他的合作也更显紧密,她一方面给予何烨联默契的配合,但又并非亦步亦趋,不时以敏捷的乐思与身边的大提琴家擦出灵感的火花。
我一直认为,对一位自己并不熟悉的演奏家,通过音乐去了解他,是最佳的途径。就像这次,当听完整场独奏会,先前通过文字对何烨联留下的点滴印象,渐渐变得更为丰满和真实。这位以满分毕业于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并先后摘得英联邦青年艺术家弦乐比赛和澳大利亚国际大提琴比赛桂冠的年轻音乐家,此番重返故乡的舞台,确是有备而来,向听众展现出自己当下最佳的艺术状态。相信假以时日,他将会在乐坛绽放出更闪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