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不只是中国音乐剧,即便是如今欧洲音乐剧重镇的法国,也经历过阵痛期。法国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制作人尼古拉斯·特拉说,虽说如今法国音乐剧独树一帜,但其实这一剧种进入法国时间也很短。在经历了《五月花》《追星狂人》等不温不火的案例后,1998年《巴黎圣母院》制作人将剧中的单曲制作成概念CD发售,凭借单曲《美人》200多万张的创纪录销量,带动了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畅销,从而让音乐剧在法国扎根。
同样是东南亚国家的日本,音乐剧生存依靠的是日本尤为突出的全方位包装。1983年,四季剧团为推广日语版《猫》,特别在东京建造驻演剧场。《猫》的成功为日本音乐剧开启了一个辉煌的年代。截至2015年,日本音乐剧市场票房达到620亿日元,占整个舞台演出36%的份额。与此同时,以养成模式打造自家明星,让明星粉丝共成长,留住观众培养土壤,也是值得借鉴的经验。日本CNPlayguide副社长於保義教日本宝冢举例:“宝冢有音乐学校,毕业的人就加入剧团,分五个组,每个组里都有明星,形成明星制,每个明星都有自己的粉丝俱乐部,宝冢剧团本身就有自己宝冢的会,双重粉丝结构让观众黏性更强。”
不可否认,自2002年上海大剧院首度引进音乐剧《悲惨世界》以来,历经15年音乐剧土壤的培养,在经过最初原版引进阶段,以《猫》《剧院魅影》等经典打开观众视界,到后来的着手音乐剧经典的中文版制作,《妈妈咪呀》等横空出世,现如今无论是观念的改变、剧目的质量和观众群的扩容上都有很大改观。而今年,上海文化广场又将迎来音乐剧的大年,不但正在热演的《魔法坏女巫》一票难求,之后,还有包括《保镖》等热剧将逐一上演。
要找到打开音乐剧市场的钥匙,需要时间和给予,需要坚持和毅力。有人说,音乐剧之所以没有像电影那样迎来一次“爆发”,是尚未有“爆款”出现。可《妈妈咪呀》中文版打造者、知名音乐剧制作人田元却用经验证明:“中国的音乐剧市场不能依靠爆款存活。在观众还没分清歌剧、音乐剧的时候,让他们明白能在音乐剧剧场感受到什么才更重要。”而深耕上海音乐剧市场的上海文化广场艺术总监费元洪也相信:“需要长时间的文化推动,音乐剧会成为上海文化消费中的必选项目。”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