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戏为了吃饱饭
继携《程婴救孤》《清风亭上》来沪演出之后,日前,李树建又带着他“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苏武牧羊》(见上图)在东方艺术中心亮相。三个大戏、三位男主角都带着浓重的悲剧色彩,问李树建为什么偏爱悲剧人物,他说“我喜欢演悲剧,这和我的家庭有关”。李树建说自己出生在汝州的穷山沟里,出生时三年自然灾害刚结束,农村还是吃不饱饭,村子里和他同龄的孩子饿死了三个,“我也差点被饿死。”李树建说,有一次父母从地里回来发现他已经没有气了,“父亲就用割草的篮子把我放里面,搁在坡上了。后来我奶奶来说,你再去看看,说不定还有气。”于是李树建又被抱了回来,喂了些吃的捡回了一条命。“当初为什么唱戏,主要在家吃不饱穿不暖。” 李树建说起自己当初下决心要学戏的原因十分坦然,“有一天有个县剧团到我们村子里演出,我一看他们日子好得很,带伙吃饭,还有白面馍,吃粉条菜,看见以后,我才下决心要学戏,考剧团。”
为筹资金抬棺材
可是考剧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家里没钱,李树建就扒着煤车去各个地方考剧团,但是一连考了17个剧团都没有考上,“都说我有嗓子没有功。”直到1978年,李树建才考上了洛阳戏曲学校,之后又进了中国戏曲学院学习。1987年李树建毕业后当上了三门峡市豫剧团团长,而戏剧性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戏曲演员这碗饭已经不那么好吃了。“那时社会上有两种人出门带行李,一是农民工,二是演员,农民工进城,演员下乡。”李树建说,下乡演出时,好一点的睡过土炕、课桌,连羊圈、牛圈都住过。李树建的成名作是《程婴救孤》,当时他已经是省豫剧二团的团长,排戏剧需要至少30万元资金,而二团的账面上只剩下800元。为了排戏,能借的、能赞助的朋友基本上都用了,拿到第七届中国艺术节的“入场券”后,为了几万块钱路费,李树建带着几个演员去给山西煤老板家“哭坟”,站在坟头上给人家唱戏……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程婴救孤》获得了“文华大奖”榜首以及“观众最喜爱的剧目”第一名。
《程婴救孤》救了“孤”
《程婴救孤》之后,李树建的艺术生涯走上了快车道,各种全国性大奖拿了个遍;“三部曲”的第二、第三部也相继问世;十年间,李树建带着他那个曾经“穷困潦倒”的剧团去了26个国家和地区演出,进过纽约百老汇、洛杉矶杜比剧院,一时风光无限。但来自民间、在苦难中成长的李树建却依然保持质朴的艺术理念,他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坚信只有观众认可的才能称得上好戏。在李树建心里,观众是最可爱的,群众是最可靠的,“你只要用心为他们唱戏了,他们就会记住你,关心你,念你的好。”“一个演员的真正舞台,是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