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差点成为电影明星
1961年8月,张洵澎正式从戏校毕业。因为始终困扰着自己的嗓子问题,她曾经很冷静地考虑过改行。对于这一方舞台,张洵澎难以割舍。毕竟,在她年少不解事的年纪,就那样深深地爱上了昆曲。毕竟,十数年的戏校生活,留下了她的汗水、泪水,也给过她荣耀和欢乐。然而,出身西施故里的张洵澎身上自有一种吴越先祖的血性与决绝。对于无可挽回的现实,她是真的做得到壮士断腕的。要知道,那一年的张洵澎方过20,正是一生中最灿烂的年华。从小父母的宠爱,师长的青睐,也逐渐培养了张洵澎的自强。她相信上帝在这里关上了一扇窗,一定会在别处为自己打开一扇门。
首先向她敞开大门的是电影界。今天的张洵澎虽已年过七旬,依然风姿卓越,雍容中带着高贵,令人情不自禁地产生亲近感。回溯到半个多世纪前,那个时候的她更是一个足以让任何人过目不忘的大美人。这样一个既有扎实的表演功底,又相貌出众的女孩子,要吸引导演的注意,并不需要她自己花什么功夫。
首先找到她的是电影《桃花扇》。《桃花扇》是清代作家孔尚任创作的传奇作品,是借金陵歌妓李香君和侯朝宗的离合之情,写南明王朝的衰亡之感。男女主人公不仅在才华上、容貌上互相倾慕外,还在政治态度上互相影响,其思想性显然是以前的儿女风情戏所少有的。尤其结尾不落窠臼,不以传统的大团圆作结局,使得作品意境更为深远,独树一帜。电影《桃花扇》是孙敬、梅阡根据欧阳予倩先生的剧本《桃花扇》改编、拍摄的;而欧阳予倩则是以孔尚任的传奇剧本《桃花扇》为蓝本,先是改编成京剧《桃花扇》,借古喻今,流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思想。1947年,欧阳予倩又将京剧《桃花扇》改编成话剧,突出了正义与邪恶,爱国主义与卖国主义的斗争,塑造了一位富有反抗性格,具有坚贞爱国情操的风尘女子李香君的形象。
再说孙敬与梅阡着手改编剧本之际,就决定了影片拍摄要用昆曲的曲调配乐。这不仅因为《桃花扇》原本就以昆曲为载体问之于世的,实际也是着眼于别具特色、独树一帜,因为昆腔中有很多优美动听的曲调,在电影配乐中还很少见。而清新绵邈、婉转悠扬的宫调用于片中音乐唱腔,十分契合“兴亡”铺叙与“离合”抒情交织的古雅悲壮风格,对主题表达、人物刻画、情绪渲染起到了推动作用。
后来大家在银幕上看到的是,著名电影演员王丹凤在影片中扮演的秦淮名妓李香君,那天姿国色令许多人至今难忘。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最初导演孙敬看中的却是张洵澎。这其中很可能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由昆曲演员来担任女主角,无论从表演风格还是气质上说,都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哪怕是角色的走步、甩袖、举扇、理鬓乃至唱曲,具有昆曲功底的演员来演,自然是最理想不过的。
然而,当西安电影制片厂相关人员到戏校商借张洵澎的时候,周玑璋校长一句话,就没有任何商量余地地把来人顶了回去。说起来,周校长完全是处于一片爱护之心。张洵澎他们这一批孩子,是他亲自一个个挑进来的,在戏校这些年,他竭尽所能,为孩子们安排最好的老师,给他们创造最好的生活,他看着他们在舞台上渐渐成熟。如今,雏鹰的羽翼渐渐丰满了,他们要毕业了,要去社会上闯荡了。然而在周玑璋的眼里,他们总还是孩子,他总是控制不住地为他们操心这个、担心那个地舍不得。正是因为这种“过度保护”,张洵澎失去了一次亮相大银幕的机会。
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画中人》找女主角,导演王滨最初也属意张洵澎。说起这位王滨导演,和戏曲界也有很深的渊源。他曾经担任过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副团长等职。1944年参与编导大型歌剧《白毛女》,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军区文化委员会委员、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1949年执导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后来又参与了编导影片《白毛女》。不过,这件事后来也不了了之了,当时还是学生的张洵澎依然难以知道其中的始末根由。只知道似乎依旧与周玑璋的“不放心”有关,毫无商量余地地回绝了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