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上海电影节,与朋友去看了一场叫做《濑户内海》的日本电影。本以为濑户内海大概是个地名。而事实上,这一个多小时,几乎全是一个叫濑户,另一个叫内海的高中生的对话。照惯常看美国片与欧洲片的经验,这样无情节无场景变化的片子,该是要闷煞人也!想来参展的一定是年轻的导演,摄制成本肯定低,也不用什么明星。他打的是啥牌?
在这个故事里,濑户与内海,这大阪某男子高中二年级的两个男生,濑户小吉身形瘦弱高挑,他曾是足球部的一员,但因和前辈关系不睦而退出社团。内海想文质彬彬,沉默寡言,却也并非只知道读书的书呆子。不知为何,这两个看起来完全没有交集的“回家部”成了朋友。每当下午放学后,他们便相约来到河边坐下。在内海去补习班前的这段时间里,两个人便海阔天空地闲聊起来。他们的话题随性,散漫。两个貌似消极的家伙,懒洋洋躺在台阶上……电影是分四个章节来建立结构的。这使你似乎对以下的进展怀有某种期待。故事肯定不是主要的,两个少年在对谈中,关于家庭,父母,学校,感情生活等等,种种的不如意,从他们的对谈里透露出来,竟是趣致的,好玩的。虽然苦涩,但那对苦涩的细微敏感与任性放大,却是青春的权利呀。
在河边一动不动貌似精神病的中年男人,原来是某少年的父亲,要给他最后一次生活费。离了婚的母亲总是大声催促少年买这买那,热衷于烫头发。以为如此就能够改变生活,让做儿子的难为情……走失的爷爷,死去的猫,追不上的漂亮少女……
那些散漫的对话,在四个章节之后,倒也渐渐组合成两个少年清晰的生活背景与青春故事。平面有了纵深的意思。中下层生活的甘苦容易得人共鸣。青春的微澜过来人都能意会。这么着,这没有高潮也没有音乐的闷骚型风格,倒也看得人入味。
此片根据元和津也的同名漫画改编。夸张与细腻是漫画的特点的话,那么,夸张与细腻也使这电影喜剧性足足的。少年是不经意的,观看者却领略了冷幽默。两个男生看似无聊平淡的乱扯,却有妙趣横生的笑料包袱。小小的人,大大的人生。平淡的意味,却是甜酸苦辣皆有的滋味。我们懂。漫画能够改编成电影,说明其中的戏剧张力是一致的。也突然理解为什么当今年轻人迷漫画。似乎轻捷,随意,但重口味包裹其中呐。
电影结束,导演上台。观众提问。男男女女的小青年站起来,都是直接用日语问的。再四顾回看,可不是,观影者大多是年轻人,似乎只我们两个欧巴桑。有些大惊小怪,现在的中国小年轻怎么那么聪明。压根不用翻译,直接跟导演交流。导演也好高兴的样子。好像说这片子在日本还没有公映。
所谓国际电影节,当然要有眼前那样的国际水准。为上海年轻人骄傲。
十日谈
影视盛宴
明日请看一个影迷的电影节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