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好”、“奶奶再见”的招呼声不时传来,许多接送孩子的家长和学生在不停地与周鹤打着招呼。一位正在接孩子的家长说,自己小时候上学时,就看见老人在护送学生过马路,多少年过去了,现在自己的孩子也上学了,老人依然在护送学生,真不容易!
情结:“我喜欢孩子”
大户人家出身的周鹤出嫁时居住在中山北一路的庄家阁,当时正值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许多孩子因幼儿园、托儿所名额有限,不能入园入托而在家没人照顾。
周鹤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得知隔壁一幢小洋房因主人要出国将空关,便与主人商量,借用空关房自办了一所民办幼托所,既做负责人又做老师,免费为孩子们教学,这一办就是近十年,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当时,家长都工作到很晚才回家,周鹤就聘用阿姨做饭,让孩子们吃了晚饭才回家,有些家长过意不去要送些礼物给她,周鹤从不接受,甚至连孩子家一口水都不喝。她说:“我是天生就喜欢孩子”。
责任:“平安就高兴”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周鹤因照顾年迈的公婆,搬到山阴路东照里居住。东照里紧邻着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每天上学和放学时间,周鹤常看到一些小学生过马路时战战兢兢的样子,觉得有责任护送这些学生过马路。
周鹤说,那时学生都是自己上下学,没有家长接送,山阴路上车辆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我就一手搀一个,来来回回护送学生过马路。
有一次放学,小学生黄芋轮左等右等外婆没来接自己,眼看天快黑了,黄芋轮急得哭了起来。刚护送完学生准备回家的周鹤发现了,便上前询问并送其回外婆家,不料,外婆家“铁将军把门”。怎么办?听说孩子的外婆喜欢打麻将,周鹤就在孩子外婆家附近棋牌室一家家寻找,终于在一家棋牌室找到了刚刚打完麻将的孩子外婆,将孩子送到了她的身边。
周鹤说:“看到孩子们都平安地上学和回到家,心里就特别高兴。”
坚持:“只要走得动”
随着年龄的增长,周鹤已由当年的黑发变成了白发,护送学生过马路也有一天两次改为了下午放学时的护送。
虽然年龄大了,行动也大不如前了,但老人依然很精神,每天下午和交通协管员一起维护着学校门前学生的安全。
别人问她,都上了年纪了,为啥不回家享清福?老人笑着说:“只要走得动,还要坚持做下去”。
为了让老人的事迹传承下去,四川北路街道山三居委会发动社区志愿者,准备接过老人的接力棒,当义务护送学生过马路的使者。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杨小瑛表示,由于年龄关系,他们准备让周鹤当顾问,传授经验,让年轻的志愿者来分担老人的“工作”, 并将一茬接一茬地坚持做下去。 龙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