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过后的诚品书店台北敦南店,依然散落着席地而坐、与书为伍的人们。子夜钟声的敲响,没有捎来带灰姑娘回家的南瓜马车,书里的那个世界迷人依旧。
只是书外的那个世界,远没有那么纯粹。人们常常慨叹于读者的流失,实际上,越来越少的不仅仅是读者,还有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资源提供者。即便是在学术著作的小世界里,也是如此。美国《今日物理》杂志前不久发表了一篇题为《太多作者太少创作者》的评述性文章。8份颇具代表性的学术杂志在过去50年所发表论文的作者署名情况显示,作者越来越多,而创作者越来越少。这些年来,科研人员的论文清单越来越长,每篇论文的作者数量也与日俱增,独立作者的论文已很难看到。反正,团队工作早已成为科学界的常态;反正论文该不该署名,署名谁先谁后,本就没有明确规定。
于是乎,科研人员追求论文发表量和引用率,论文署名搭顺风车,甚至抄袭、伪造实验数据等学术不端现象,已经快让人见怪不怪了。国内如此,国外亦是如此。从教授到研究生,甚至在实验室专事设备管理和维护的技术人员,其名字都有可能出现在论文的署名档中——其中不少名字,原本不过是在致谢部分被提及。现在,皆大欢喜,岂不更好?至于指导学生发表文章,导师该不该把名也署上,就更不会有人斤斤计较了。反正,这是一个功利化的时代,作者的世界也不过是一个现实的小世界而已。为发表文章多花点时间,挤占点本该用于研究的时间,又有何妨?果真遵循如此逻辑的话,这样的小世界对读者还有什么吸引力?
突然想起英国人戴维·洛奇28年前出版的小说《小世界》。请允许我本着严谨的引用规则,直接摘抄其中的一段话——“也许需要提交论文,而听别人宣读论文则是少不了的。但是以这个借口,你可以去新的有趣的地方,遇见新的有趣的人,和他们建立新的有趣的关系,与他们闲聊或交谈知心话;在所有一切结束,你回家的时候,还在认真治学方面获得了更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