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松江老来青米业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邹士根面对记者的疑问,不正面回答问题,却拿出了一张松江区气象局的今年高温季节的气象表。他有点得意地说:今年天气相当好,所以米香没怎么流失。通过今年这一张与去年两相对照的同时期高温日子统计,去年的高温天多,且大多达到36、37℃,而今年的积温则是31℃左右,非常有利于水稻生长——要知道,长时间太阳底下的暴晒,连衣服都要退颜色;水稻也一样,香气会蒸发流失。而恰当的积温不仅保证灌浆,还能够沉淀糖分,使得米质口感更佳。
看来,农业依然难以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依赖影响将被慢慢抵消。邹士根又拿出了一份《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课题任务书》,记者翻阅发现:在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李建粤副教授的支持下,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进行“老来青”早熟优质香型水稻的提纯复壮、选育,并对其收集原松江县华阳桥村民在上世纪50年代成功培育的“老来青”原始水稻品种,进行优质食味品质基因分析。
学术语总是拗口,说白了,就是利用分子标记,对不同植株进行香味基因、优质食味品质基因监测,好的留下发扬光大,差的就淘汰。老邹告诉记者,香味物质低于5000数值的全部去除,这项工作已进行了多年。用提纯复壮中选育出来的具有特殊浓郁香味的品系,与现在已经基础很好的“松香早粳”杂交,未来的“老来青”大米品质愈好,香味更浓。 本报记者 朱全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