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相信日军敢进攻菲律宾
1941年12月8日下午1时25分,从台湾起飞的108架日本轰炸机和84架零式战斗机飞到了菲律宾的克拉克机场。执行任务之一的日本飞行员坂井三郎看到:“与想象中的美国战斗机猛烈还击的情形相反,我们向下望去,看到大约60架敌军的轰炸机和战斗机,沿着跑道整齐地停放着。它们就像蹲坐着的鸭子一样整齐地排列着。”尽管美军的一些防空炮火迅速还击,但为时已晚。
坂井三郎沉浸在他完美进攻后的战果里。“长串长串的炸弹翻滚着向目标落下……整个基地好像都被爆炸冲向了天空。飞机、飞机棚以及其他一些地面设施的碎片四处飞散,大火肆虐着,浓烟直冲云霄。”坂井三郎是日本飞行员,2000年在日本去世……
美国陆军航空兵中士、一等飞机机械师罗伯特·罗森达尔,急忙找到藏身之处,一股强烈的热浪把他掀翻。头顶上的马达声渐渐远去,罗森达尔被炸得有些晕头转向。
几秒钟前还排列整齐的飞机只剩下空架子,大火顺风势起劲地燃烧,有人大声在喊叫着拖来消防水龙头灭火,可无济于事,水龙头根本不出水了。喊叫声、咒骂声、呻吟声、呼救声、挣扎声和持续不断的爆炸声搅在一起。罗森达尔在尖锐的急救车声中醒过神来,他才发现自己身上的血迹。他也受伤了。几分钟,仅仅几分钟,克拉克机场的277架飞机,还没完成它好好修理小日本的光荣使命,便被摧毁一多半。
这时,远在菲律宾远东陆军总司令部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并不相信日军敢进攻菲律宾。美国传记作家小克莱·布莱尔在他的《麦克阿瑟》一书中对麦克阿瑟这样评价:他“出身名门,学者,爱国者,脾气暴躁,放肆,专断,顽固”,很有些瞧不上日本鬼子。却不知,这一战,早已不可避免。
麦克阿瑟满心指望着美国增援的早日到来。谁料,12月22日,威克岛失陷,使美国至菲律宾之间的运输线被一分为二,失去了增援的可能性。
麦克阿瑟只有放手一搏了。
可是,他纵有力挽狂澜的雄心壮志,也不得不面对眼下的现状。空中力量已崩溃,地面战斗力也非强悍。他手下有18.4万人的部队,但只有二三万可以依赖的正规军,而且武器装备也远远不及对手。
12月22日,日本陆军中将本间雅晴,指挥他的第14军团在吕宋岛西岸的林加延湾登陆。本间雅晴是一个敏感谨慎、喜怒无常的人。他是一个生活的矛盾体,具有极强的审美观,喜爱文学,并在写作绘画方面颇有造诣,人称“诗人将军”。他曾在英国留学和生活,对西方文化充满敬意。他认为,和西方列强打仗是一种不明智之举。即使如此,本间雅晴,却将他的军事理论毫无保留地实践在了中国战场。在中国的征战,使他成了一个富有经验的指挥官。
如今,各为其主的他,要和麦克阿瑟指挥的美菲联军一决高下。只可惜,此战一开,再无回头,直至走上断头台。
本间雅晴接到的任务是,用50天的时间,将菲律宾纳入日本麾下。
与本间交锋的第一支队伍是乔纳森·温赖特少将指挥的第一兵团。他将3.8万人组成4个师和一个骑兵团,在吕宋岛北边抵抗4万多日本正规军。然而,局势一开始,就不利于美军,日军势如破竹。温赖特不得不主动撤退,在阿格诺河一带,命令炮兵重新布置防线。
小乔治·帕克少将指挥第二兵团,仗打得无比英勇,但面对日军第16师团近1万名精锐士兵的进攻,两个菲律宾民兵师不是日本人的对手,很快溃不成军。麦克阿瑟令帕克撤向巴丹半岛,在那里重新布置防线。
巴丹半岛位于马尼拉湾与苏比克海湾之间,东西约25公里,南北约50公里,面积约1250平方公里。科雷吉多尔岛位于巴丹的南端,东西长6公里,南北约2公里,与巴丹相隔最近处不到4000米,岛上设有炮台、飞机场、永久工事、42门远程大炮和迫击炮,以及一条容纳万余人的隧道,构成了巴丹的军事屏保。
麦克阿瑟要求温赖特少将的部队必须长时间地拖延住日军,尤其是阻挡住日军上岛大佐的进攻,从而为帕克少将在吕宋岛南边的部队提供足够的时间撤出马尼拉,转移到巴丹半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