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第199期新民科学咖啡馆暨绿螺讲堂,首次走进上海自然博物馆。史前考古学研究专家、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淳与读者细述“人类如何认识自己的来历”时指出:随着化石材料的积累,古人类学家发现人类演进的轨迹非常复杂,完全不是直线前进,更像是错综复杂的树丛甚至藤蔓。他建议,中国科学家当以更开放的心态来研究这一问题。
重新思考“人类”定义
陈淳教授介绍,上世纪50年代,学界曾将人类进化分为三个阶段的直线渐变过程,即猿人、古人和新人;但上世纪60年代发现南方古猿后,学界又建立了四阶段的阶梯进化模式,即能人、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
“然而,新的化石证据在世界各地不断涌现,人类演化轨迹,完全不是以前所想象的那种单线直进或阶梯状递进的,甚至不能用一棵进化树来概括,而是树丛状的甚至藤蔓状的,彼此缠绕。”说不定,未来再有新的化石发现可改写历史,推翻现在的某些假设,也未可知。
纳勒迪人的发现,便有这种可能。陈淳解释说,纳勒迪人的化石在南非被大量挖掘出来,甚至令人怀疑这是一处墓葬,这意味着纳勒迪人可能已具备死亡的自我意识。他们很有可能生活在距今200万到100多万年前。奇怪的是,他们混合了现代和远古人类的特征——如,个头和脑容量都不大,基本属于南方古猿,但手足已和现代人一样,拇指和其他四指能够对握,腿脚能够直立行走。“这足以促使学者们重新思考‘人类’的定义。”
找化石有时候得靠运气
关于人类起源,“走出非洲”的假说很多人都知道。而在中国,学界倾向于多地区起源说,认为现代中国人是在中国本地演化而来。前几年,河南许昌曾发现了一具大约10万年前的头骨。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又在湖南道县福岩洞发现了47枚距今8万-12万年的牙齿,被认为属于迄今最早的具有完全形态的现代人。“可见,现代人在中国出现也非常早,演化也十分复杂,并非直线的过程。但是,仅凭这些化石证据,尚不足以挑战非洲起源说。”
从某种意义来说,找寻化石就是一个运气活。上世纪20年代,周口店“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曾令亚洲被视作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但自上世纪中叶开始,从南非和东非出土了大量南方古猿和人属的化石,大量化石证据为人类的非洲起源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现在,中国科学家应该以更开放的心态,与世界性学科融合发展,共同揭开人类起源之谜。”
本报记者 马丹 董纯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