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科普“未来星”
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是经市科委批准,上海科普教育发展基金会自2012年起正式设立的科普类奖项,是全国首个由社会力量出资的综合性科普奖项,也是本市首个市级科普类奖项。因其在科普领域独特权威性和影响力,已经成为上海市科技奖励中科普类项目的“发现者”和“蓄水池”。
本次评奖共有116个推荐申报项目,经专家组评审最后评出含提名奖在内的51个奖项,分别获得科普杰出人物奖、科普贡献奖、科普成果奖和科普传媒奖。除3位获奖院士外,汤庆娅的“上海市学生超重肥胖群体干预”项目获得本年度“科普贡献奖(个人)”一等奖。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母亲安全,儿童优先——打造妇女儿童健康科普教育平台”项目获得本年度“科普贡献奖(组织)”一等奖。
院士爱作科普讲座
“科技工作者不仅要专注科研评职称,教书育人培养新人,更要投入精力去科普,让公众了解你在研究什么。”“科普杰出人物奖”获奖者之一的陈晓亚院士,是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所研究员,他坚持参与科普,到多所中学和科普场馆做讲座,还在新媒体上解答网友有关于转基因的各种提问。
科研任务繁重,还有时间做科普吗?“刚开始也是半被动式的,慢慢真产生了兴趣。”陈晓亚院士,最早做科普是从自身的研究出发的,花花草草、植物树木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是青年人到老年人热爱生活的寄托,在和公众一道认识“植物世界”的时候,传播植物科学,人们想听爱听。
“特别是,公众对于转基因有困惑、有质疑,这正说明对转基因知识具有浓厚兴趣,这恰恰是亟需科学家们尽责的好地方。”于是,他开始面向公众系统介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产业化现状、分析转基因食品安全性,到中学、街道、政府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中传播“转基因”知识。
“基因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未来科学的确切样子,科学家也很难说的准确。我们不能不允许公众质疑,更不能一味采用‘老师教学生’式的科普,让公众‘听话’。而是要把目前的科学研究成果告知公众,建立理性讨论,平等交流的科普通道。”慢慢地,陈晓亚院士爱上了科普,工作再忙,也要留一块时间给科普。